营口,何以文明

2025年08月15日

(上接1版)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真正的文明觉醒,始于市民的认同。

当居民把小区“菜园”种上花草,化身“绿地绣花者”和环境监督员;当“人情负担”不再绑架生活,移风易俗悄然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当商户自发订立“文明经营公约”,诚信践诺能够变现;当志愿者在“爱心储蓄银行”用服务时长兑换生活帮助,形成爱的循环;当“烟头不落地、城市更美丽”的倡议成为群众自觉;当交通协管员耐心劝导、居民自发清扫、雷锋车队爱心送考、假期托管班准时辅导……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成了文明营口最坚实的注脚,这种“全民契约”精神,让文明从“政府要求”变为“社会默契”。正如西市区居民李桂兰所说:“城市是咱大家的,脏乱差的脸,咱自己先挂不住。”

此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四年间,营口注册志愿者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38.5万人,这些“文明细胞”的活跃,让城市始终保持温度与活力。

一股“向未来”的合力

营口市委书记姚华明多次强调: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

向未来,文明沃土孕育新苗。此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年间,营口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育人体系,交出了一份“全域育人、全程育人”的高分答卷。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车间、美丽乡村等现实场景。未成年人需求优先回应,未成年人权益优先保障,全市238所中小学校、187个社区、682个村镇压实责任链条,带动26万家庭深度参与,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奔赴”。

向未来,生态赋能强底色。大辽河入海口,碧波荡漾处,生态修复工程让退化的湿地重现“鹤舞鸥翔”的动人场景。营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赋能未来,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城市绿道的延伸、低碳社区的打造,让“生态绿”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

向未来,文化力量润人心。营口深挖历史文脉,让红色文化、河海文化、雷锋文化、母爱文化交相辉映。从西炮台遗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到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创新;从“书香营口”全民阅读,到“辽河之夏”视听盛宴……文化如春风化雨,滋养城市精神,更让青少年在文化自信中茁壮成长。

向未来,产业优势增动能。营口立足港口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进。构建“4+4”产业集群,从高品质钢铁、清洁能源、黄金、铜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精细化工、铝、镁、粮油食品4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强基固本”,新兴产业“开疆拓土”,共同构筑起营口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创新驱动下的营口正焕发新活力。

营口的“文明答卷”诠释着:文明城市的核心不在“城”,而在“人”;不在“评时”,而在“平时”。从“三度折戟”到“破茧成蝶”,这座百年港城用韧性生长证明:文明城市不是盆景式的精雕细琢,而是生态系统般的有机生长;不是行政命令下的整齐划一,而是多元主体的共治共享;不是阶段性的冲刺跑,而是代际传承的接力赛。当精细管理成为习惯,群众参与成为自觉,长效机制成为保障,战略定力成为共识,文明便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一座城市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气质。

这或许就是“营口,何以文明”的终极答案——让文明回归人本,让城市重获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