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口袋公园,荡在家门口的幸福时光。
文明之举,成为农村居民的新风尚。
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明创建按下快进键。
本报记者 刘 宇 魏秀葵 隋春波 仲属宁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辽河特大桥的钢索,金色的光芒像一把温柔的剪刀,剪开了营口的黎明。芦苇荡里,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尖划出的涟漪与远处货轮的汽笛声共振;辽河老街的青砖灰瓦上,露水正顺着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水痕;繁华的商业街上,早餐摊的蒸笼冒出白茫茫的热气,葱花饼的香气混着豆浆的醇厚漫溢开来,唤醒了街巷的烟火。
这是2025年的一个寻常清晨,也是营口23年创城路上的一个缩影。此刻的营口,全市人民正以不同的姿态塑造这座城市的文明——环卫工挥动扫帚的沙沙声,藏着对整洁的坚守;菜市场摊主把菜叶归拢进垃圾桶的动作,藏着对秩序的尊重;口袋公园里打太极的老人舒展的臂膀,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从2002年的第一幅规划蓝图,到2025年捧起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营口人用23年时间,把“文明”二字绘成街头巷尾最生动的日常。
河脉深处:文明的根系与萌芽
大辽河入海口, 带着记忆的辽河水与大海相拥,冲积出的这片肥沃土地就是营口人的家园。被水滋养的这片土地自古就刻着“兼容”与“守序”的基因——早在清代,营口作为东北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商船在这里装货卸货,不同口音的商人在这里公平交易,这或许就是营口最早的“文明雏形”。
2002年冬天,这份基因开始在新时代苏醒。彼时的营口,GDP刚迈过200亿门槛,辽河老街的屋檐下挂着褪色的招牌,西市区红运社区会议室里,老党员们围着一张刻满划痕的木桌观看电视:“今年,我市开始创建辽宁省文明城市……”电视里传出的声音,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人们心里漾开层层波澜。
“那会儿,不少人觉得创城是喊口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康福洲记得,第一次动员会上,有人私下嘀咕:马路还坑坑洼洼呢,创啥文明?“但营口人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康福州说,“文明不是奢侈品,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必需品。路不平就修,灯不亮就换,人心齐了,啥坎儿过不去?”
这次会议成了创城的起点。2003年春天,市政工人带着铁锹走上街头,先从辽河大街的坑洼路面修起。刚刚从棚户区搬进新楼房的西市区居民李云龙那时觉得:“创城是件好事,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在小区楼下栽花种草,美化家园干劲足。”
也是从那时起,“文明”开始悄悄改变城市的肌理。辽河老街的青砖灰瓦被一一修缮,褪色的招牌换成了统一的木质匾额;城市老旧小区的住宅楼外墙逐年穿上“保温衣”,漏风的窗户换成双层玻璃;街头巷尾多了蓝色的垃圾桶……
2021年6月11日,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李强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成功”的思路,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台阶……
从那一年开始,营口举全市之力,向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发起总攻。
巷陌之间:用真心焐热的文明
2021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红运社区会议室里,热切讨论的气氛比温度更热。“创城工作干了快20年,不少人疲沓了,这城到底能不能创成,心里都打鼓。”社区党委书记郑金令说,“但这次不一样,市委把创城当成头等大事,咱基层党员得先扛起来!”
当时的红运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楼道里堆着杂物,绿化带里藏着垃圾,顶楼的违建像“补丁”一样难看,拆违治乱成了绕不过的坎儿,赵大娘的小仓房,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里,堆着老伴留下的工具箱、女儿小时候的棉袄、外孙女的玩具车……“这不是破烂,是我的念想啊!“每次社区干部上门,赵大娘都红着眼睛摆手。
社区干部们之后的工作,让赵大娘对创城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郑金令带着年轻党员每天去帮赵大娘买菜、倒垃圾,下雨天帮忙屋顶检漏。有天夜里,赵大娘的女儿突发高烧,是社区网格员骑着电动车把人送到医院,守在急诊室门口直到天亮。“那天,我看着小张冻得通红的脸,心里像被啥东西撞了一下。”赵大娘后来跟邻居说,“他们图啥?不就想让小区干净点儿,大伙住着舒坦点儿吗?”
一个月后,赵大娘主动找到社区:“仓房拆了吧,我自己搬!”拆房那天,看着社区干部小心翼翼地把老伴的工具箱包好,把女儿的小棉袄叠整齐,她的眼圈儿又红了。
如今,拆违后的空地上种满了月季,花开时总有人拍照。赵大娘也常来坐着,指着花丛说:“你看这花儿多好,比堆破烂强多了。”
这样的故事,在营口的大街小巷处处可闻。雷锋小区居民魏凤和用14年时间,带领众人把一座“垃圾山”变成了“示范园”。2008年刚搬来时,小区里荒草齐腰深,垃圾成堆,晚上回家得打着手电筒照路。“有天晚上,我孙子摔进垃圾堆里,哭得撕心裂肺,我这心里啊,像被针扎了一样。”从此,68岁的魏凤和自己买了铁锹、推车,每天天不亮就去清理垃圾。
起初,没人信他能成。有人说:“老魏,你这是瞎折腾,过几天还得变回原样。”他笑笑不吭声,只是闷头干。改造小区环境,魏凤和每年往里投五六万元,前后花了50多万元。如今已是站前区雷锋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魏凤和说:“有人问值不值?你看现在,一平米3毛6的物业费,家家主动交,孩子们在广场上跑着玩,老人在树荫下下棋,这就是值!”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成了文明创建的洪流。2021年至2024年,营口全市9666名包保干部下沉社区,3000余名机关干部在14条街路、80条斑马线开展志愿服务,总时长超5.3万小时。市创城办通报的4.2万余件问题,整改率达98.5%。“那几年,我们女干部夏天没穿过裙子。不是不爱美,是怕穿裙子蹲不下、爬不高。”红运社区一名女干部说着,笑着,眼里闪着泪,“但看到小区变样了,老百姓竖大拇指了,啥都值!”
灯火之下:文明里的烟火与温度
清晨,2路公交车司机赵振麟准时发动车辆。“您好,欢迎乘坐‘雷锋号’2路公交车。”这句问候,他说了整整28年。方向盘旁的小布袋里,装着创可贴、晕车药、折叠伞——这些都是为乘客准备的。他和同事们围绕“日行一善 温暖一片”的理念,为老弱病残孕乘客提供便利服务2000余人次,2路公交车成了营口人心里的“暖心线”。
在营口,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出租车司机王洪的车里总备着充电器和塑料袋,“有回拉名外地游客,手机没电了,急着联系家人,我把充电器给他用,下车时他非要多给钱,我说啥都没要。”王洪笑着说,“咱营口人待客,不能让人家觉得咱小气。”有次暴雨天,他看见一位妈妈抱着孩子在路边淋雨,主动停车送她们回家,没收一分钱,“那孩子跟我说‘谢谢叔叔’,我这心里啊,比赚了一百块还甜。”
全国最美志愿者王永玲,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却在火灾现场、抗洪一线义务奉献了近20年。
2023年夏天,营口遭遇特大暴雨,大清河水位超警戒,她带着志愿者队伍在堤坝上扛沙袋,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有回脚下一滑,我差点儿掉进水里,是旁边的小伙子一把抓住了我。”王永玲说,“其实我也怕,但穿上红马甲,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些年,她和患病的丈夫捐了100多万元,资助了37个贫困孩子,“有人说我傻,可看着孩子们考上大学,我觉得比啥都值。”
文明的温度,更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当鲅鱼圈区海星街道银河社区的李一民老人揣着3615元药费单在社区门口犯愁时,网格员小张主动走过来。“大爷,您这药费单我看看,说不定能申请临时救助。”小张帮老人整理材料,跑了三趟街道,终于申请到2988元救助金。拿到钱那天,老人攥着小张的手,眼泪止不住:“闺女,你比我亲闺女还上心啊!”
在营口市政务服务中心,“刚刚好 超暖心”调解室里总是很热闹。税务干部刘文刚、韩超用“五心工作法”(耐心、细心、诚心、暖心、公心)化解了无数税费争议。“有回一个个体户大哥气冲冲地来了,说我们收多了税,拍着桌子喊。”韩超笑着说,“我给他泡了杯茶,一条条算清楚,最后他握着我的手说:‘对不起啊,是我没弄明白。’”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
网格员苏艳莉的笔记本上,记着怡园小区386户居民的“家事”:3单元的张奶奶独居,每周三需要买降压药;5号楼的小李家鸽子笼该清理了;王大爷家漏水,得协调物业修……“刚上岗时,我啥都不懂,跟着社区物业负责人黄永耀一户户认人。现在,闭着眼睛,我都能说出谁家有啥情况。”苏艳莉说,“公益岗让我找到了价值,觉得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
向新而行:文明城市的生长与未来
2025年5月23日,当全国文明城市名单通过视频传来,“营口”两个字出现的瞬间,营口市创城办的办公室里——有人抱在一起哭,有人给家里打电话时声音发抖,有人拿出手机拍下屏幕,手指激动得按错了键……
这一刻,营口人等了23年!从2002年争创辽宁省文明城市先进市,到2025年捧起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营口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尤其是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踔厉奋发,让城市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颜值和气质的双重蜕变。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4年间,营口建设完成131个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每年投入70%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55件重点民生实事;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儿童友好城市,第四次荣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的营口,工业企业的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焊接;国家“北粮南运”枢纽的码头上,粮食吞吐量连年刷新纪录;环渤海的文旅线路上,游客们举着相机拍摄河海交汇的奇观。
文明的进阶,更体现在生态的蝶变里。永远角湿地的老住户陈大爷记得,这里曾是“连蚊子都绕道走”的地方——137万立方米的垃圾堆积成山,黑水流淌,臭气熏天。“那会儿窗户都不敢开,夏天出门得戴口罩。”2019年,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沉寂,营口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湿地治理工程:清运垃圾、治理污水、补种芦苇。
摄影爱好者宋振友在此守了三年,就为拍到一张满意的丹顶鹤照片。他说,“现在的永远角有四十多种鸟,连罕见的白琵鹭都来了。这哪是鸟的家,是咱营口人用心捧出来的绿肺啊!”
大清河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这条曾因农业面源污染、河道断流而让营口人揪心的河流,如今成了“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沿着河岸走一圈儿,鱼群在水里游,孩子们在岸边写生,老人在亲水栈道上散步。“以前谁敢想啊,这河能清成这样!”盖州市市民周大姐说,“现在,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夏天傍晚在河边跳广场舞了。”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这话在清洁工籍云丽一家身上得到印证。清晨5点,52岁的籍云丽已挥动扫帚走过三个街口。女儿李倩在清运车旁分类装袋,美甲早磨没了,她却笑着说:“刚上岗那会儿还染指甲,现在觉得,看着街路干干净净,比啥都美。“丈夫李广志和女婿的身影出现在下一个街角,沙沙的清扫声里,新一天的文明故事正在书写。
一路风景:河海之间的文明长卷
夕阳西下,大辽河入海口的水面被染成金红色。墩台山上守塔人王洪安准时点亮灯塔,光束掠过水面,照亮岸边散步的市民、嬉戏的孩子,还有远处归港的渔船。西市区滨河新苑小区的崔华秋帮邻居修好漏水的水管,两人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聊着今年的生计。辽河文化产业带广场上,有人在放风筝,有人在跳广场舞,风筝线与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
这就是营口,一座被河海滋养的城市,一座用23年时间把文明酿成生活的城市。从环卫工的扫帚到志愿者的红马甲,从社区干部的汗水到孩子们的笑脸,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是220多万营口人用双手托举的日常。
2025年3月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开放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营口市委书记姚华明向中外宾客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来营口听海潮、观鸟浪、泡温泉、品美食,共赏夕阳坠海的风景。”这邀请中,有河海交汇的自然之美,浸润成长的人文之韵,更有文明进步的发展自信。
当又一个黎明到来,清洁工的扫帚会再次扬起,出租车司机的问候会准时送达,志愿者的红马甲会继续传递温暖。文明的年轮,由时间和人心共同刻画,营口的答案,永远写在下一个奋斗的日子里——我的文明我的城,我们的文明之城! 本版摄影 刘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