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仲属宁
文明的书写,不是一挥而就的惊叹号,也不是浅尝辄止的逗号,而是由无数个承前启后的分号连缀而成。营口用23年时间捧起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恰如在文明长卷上郑重落下一个分号——它标志着一段奋斗的收束,预示着新程的开启。这座被大辽河滋养的城市,以自身实践诠释:文明的进阶,贵在读懂分号的深意,在每一个阶段都写得扎实、走得坚定。
分号的智慧,在于既总结过往,又不画地为牢。2002年,当“创建辽宁省文明城市先进市”的蓝图在冻土层上酝酿时,那时的“分号”,写在市政工人挥汗修缮的柏油马路上,刻在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的耐心里。他们没有追求“速成”,而是像老工匠打磨玉器般,把“文明”二字一点点凿进城市的肌理。这种不贪大求全、不急于求成的定力,让第一个分号落得沉稳有力。
分号的分量,藏在无数普通人的指尖与心头。在营口的创城档案里,每个分号都浸透着市井烟火的温度:环卫工籍云丽一家四口接力清扫街道,魏凤和自掏腰包改造雷锋小区,全国最美志愿者王永玲穿着红马甲冲在救灾一线……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文明大厦的基石。文明的分号不是宏大叙事的点缀,而是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民生答卷。
分号的深意,在于始终保持“在路上”的清醒。当营口捧回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时,没有庆功的鲜花,而是迅速铺开的全新工作计划。“奖牌到手,创建不休”的自觉,恰恰是分号的真谛——它不是阶段性的终点,而是向更高处攀登的台阶。文明的分号里,藏着对“更好”的永恒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营口23年创城路,何尝不是中国城市文明进程的缩影?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要我创”到“我要创”,从“硬件改善”到“精神成长”,每个分号都记录着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也标注着文明向深向实的进阶。这提醒我们:写好文明进程中的分号,既要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要重视“看得见的变化”,更要培育“骨子里的文明”。
大辽河奔涌不息,文明步履不停。一路风雨兼程的文明创建让我们懂得:文明的分号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生命力。它写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里,映在城市生长的年轮中,它指引着我们——在通往更高文明的路上,每一个分号都值得用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