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国的先锋穆岳

2025年08月22日

穆岳

穆岳,原名穆春芳,1910年11月出生于盖平县(今盖州市)西二台子村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他在本村读完小学后,16岁考入盖平中学,19岁在奉天读高中,193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穆岳不甘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便随东北大学流亡北平,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12月9日,穆岳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虽然他在运动中被反动当局所逮捕,但没有屈服,更坚定了他抗日到底的决心。

穆岳出狱后,继续参加校内进步师生组织的各项爱国抗日活动。通过接触进步人士和阅读进步刊物、书籍,穆岳逐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一步步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暑假,大学毕业的穆岳在回乡的火车上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被日伪乘警抓捕,送交盖平县伪满监狱扣押。经父兄奔走斡旋,始得保释回家。由于穆岳家庭比较殷实,家里人都不愿让他出外冒险,但他毅然告别家人,登上开往关里的火车,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穆岳奔赴太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转晋西北。11月,穆岳加入了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1938年,因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政策水平,调任中共浑源县委书记。穆岳到达浑源后,即组成了中共浑源县委员会,与当时转战于浑源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某部相配合,共同开辟和创建了浑源抗日根据地。随后在浑源县莱沟村成立浑源战地动员委员会,穆岳当选为“动委会”主任,亲自向干部和群众讲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积极发动群众,使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39年7月中旬至1940年春,日军包围封锁,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形势非常严峻,穆岳依然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和担当,他带领各区干部在山上同敌人周旋。白天,组织干部学习,晚上袭击敌人。12月底,八路军三五八旅来到浑源。为配合主力作战,穆岳收集到各种情报分析整理后,派人送到三五八旅,三五八旅详细地制定了作战方案。1941年1月1日,战斗打响。经过激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在雁北地区发动的反共高潮。

从1941年开始,日军对浑源根据地的进攻,由快速的“鲸吞”转为长期的反复扫荡和蚕食。穆岳带领浑源县委和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1943年,尽管浑源根据地处于最困难时期,面临严重的灾荒和日军的残酷扫荡,但根据地人民信心坚定,党组织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1944年,党中央号召向敌后进军。为有效地牵制和打击日伪军,雁北地委和五军分区司令部决定,再次组织和扩大武工队,开展桑干河地区的抗日斗争。7月,雁北地委决定将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穆岳调离浑源县委,任桑干河武工队政委、工委书记。8月2日,军分区派出一个连的兵力,护送穆岳进入桑干河地区,深夜到达石墙村宿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行动被叛徒和王家堡伪乡长向日军告了密。

1944年8月3日凌晨,军分区站岗的哨兵突然发现有黑压压的一群人向村中靠来,顿感事情不妙,立刻鸣枪示警。穆岳翻身跳下炕,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迅速拿起武器,准备战斗。这时,四周枪声大作,日伪军冲了上来。战士们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奋勇冲杀,同日伪军展开厮杀。穆岳冲在最前面,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顿时,血流如注。

年仅34岁的穆岳牺牲了。噩耗传来,根据地人民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浑源人民怎么也忘不了与他们朝夕相处7年之久的好书记、好政委,矗立在北岳恒山脚下的烈士塔上镌刻着他的英名。

1955年,营口迎回了这位优秀儿女,穆岳的遗骨迁葬于家乡辽南望儿山下,并立墓碑以永志纪念。

中共营口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