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本报记者 孙江宇
编者按
9月5日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全社会传递出的深切呼唤——以善为桥,以爱聚力,共同织就更温暖、更美好的生活图景。多年来,市慈善总会始终秉持慈善组织的初心与使命,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为营造文明和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慈善力量。
救助孤寡老人,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寂无助;帮扶贫困学子,为他们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关心残障群体,让他们的世界多些亮光……这一桩桩、一件件善举,传递着爱与希望,彰显了慈善的力量。如今,在营口“人人可慈善”理念已深入人心。厚植慈善文化,将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中华传统美德,不断传递、传承下去……
近年来,市慈善总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把握市委、市政府民生工作大局,积极践行慈善组织宗旨使命,在汇聚社会资源、聚力助学帮困、参与民生保障、助力乡村振兴、传播慈善文化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有力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和谐营口建设注入强大的慈善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慈善总会一头连接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与企业,另一头紧密对接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六年来,市慈善总会接收社会捐赠款物总价值3125.33万元,其中货币资金约2834.85万元;物资捐赠近290.48万元,累计发放社会捐赠款物2673.17万元,其中货币资金2364.85万元,物资折合人民币308.32万元,惠及各类困难群体2万余人次。
稳中求进 深耕和拓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慈善项目
市慈善总会紧贴困难群体需求,大力开展慈善救助,实施了赈灾、济困、安老、恤孤、助学、助医、助残等方面救助项目。
——助困项目。每年春节前夕与辽宁中天企业集团联合慰问西市区困难家庭居民,累计支出62.2万元,慰问4100户;辽宁中兴线缆有限公司为特困退役军人捐款10万元。
——助学项目。与辽宁中天企业集团合作开展“扶你走进大学门”项目,共资助166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支出88万元;与营口沿海银行合作资助213名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支出45.4万元;开展“关爱明天·为希望助力”项目,为10所学校110名学生发放体育用品和爱心包,支出23万元;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为西市区部分小学捐助校服和教学器材价值21.921万元。
——助医项目。联合营口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爱眼光明行项目,救助眼病患者1377例,支出145万元;联合营口何氏眼科医院开展复明行动项目,救助眼病患者578例,支出50.9万元;联合营口信源医院开展肾透析项目,救助肾病患者2000人次,支出370万元。
——助残项目。联合市残联在每年春节期间慰问残疾群体,拍摄助残微电影,资助残疾大学生,累计支出175万元;每年助残日期间,配合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个人向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定向资助,资助残疾学生95人,联合市关工委、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辽宁中兴线缆有限公司为市特殊教育学校安装室外电子屏1台、电脑20台,累计支出22.35万元。
——乡村振兴项目。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营口市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营口分公司、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辽宁宝山生态涂料有限公司、营口永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营口德华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支出145万元。
——承接省慈善项目。“春蕾”困境儿童救助项目,资助760名,支出76万元;慈善情暖万家项目,慰问4600户困难家庭,支出50万元;蓓蕾慈善救助项目,审核42名儿童重病患者,发放救助款83.75万元。慈善助学项目,审核34名低保家庭大学新生,发放助学款3.4万元。
找准发力点 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慈善总会坚持以建立专项慈善基金为突破口,不断扩大慈善资金规模。近年来,市慈善总会与市委宣传部、市检察院、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女企业家联合会等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建立了12支专项慈善基金,为全市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市慈善总会还广泛开展沟通联络协商,与具有区域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合作举办慈善项目募集款物,在提升慈善募捐能力的同时,推动慈善业务模式逐步升级。六年来,先后与湖南爱眼基金会合作开展眼病救助项目,协议金额175万元;与辽宁爱之光防盲基金会及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眼病救助项目,协议金额60万元;与市残联合作开展助残活动,累计募集善款198万元。
市慈善总会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原则,借助“营口慈善网”传媒平台,定期发布求助信息和救助公告,加强慈善工作的信息服务水平,慈善项目全部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透明度。
强化宣传 努力弘扬慈善文化
市慈善总会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宣传工作,主动与各大主流媒体联系沟通,密切合作,在“中华慈善日”等重要节点采取典型专访、文艺演出、设点推介、发表署名文章等方式发出慈善声音,营造社会慈善氛围,提升了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市慈善总会还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广泛传播“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慈善文化,受众达十几万人次,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