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清末俄国寄山东仲家集民信封。
清末盖平县的民信封。
刘永春
营口民信局的消失
清末,大清官办邮政采用西方新式邮政模式运作,吸取民信局好的经验,快速发展完善,由初时仅在沿海的二十几处邮政局很快发展到全国上千处局(所)。在新的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下,开展多项新式邮政业务,邮路遍及全国各地,实行火车、轮船高速运营,新式官办邮政很快被社会各阶层接纳。
1905年,牛庄邮政局进行体制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局内配备专职邮差36人,听差2人,其他若干人。将原委托登记挂号的民信局的部分邮政业务收回,以此结束了营口多年来由民信局完成官方邮政业务的历史。营口众多民信局在大清官办邮政发展完善中,逐步被推到淘汰解体的边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营口大部分民信局认为,在民国共和体制下,人人得以自由,民信局应与官办邮政同业同发展。于是,营口众多民信局联合外地民信局与官方据理力争,力图挽回民信局昔日“辉煌”。此时虽然已是中华民国,但邮政大权仍掌握在洋人之手,中华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更是不肯放弃对民信局的排挤控制,处处刁难,多方施压。后来,北洋政府也出面表态,认为民信局“误解自由,不予支持”。就这样,历经一百多年发展的营口民信局在与官办邮政竞争中节节失利,纷纷倒闭。
清末民初,官办邮政终于将组织分散、经营原始、运输落后的众多民信局排挤出中国邮政“舞台”。先进技术替代落后生产力,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上世纪20年代初,民信局在营口绝迹。
第二章 中国海关试办邮政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该条约计五十六款,并附有《专条》。其中第四款中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文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自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从此,清政府承担了保护各国驻华使领馆信差自由往来于中国沿海各地的责任,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办邮政找到合适理由。
海关兼办邮务
1861年,英、法、俄、美等列强依据中英、中美《天津条约》等有关条款,在北京设立各国驻华使馆。为了书信文件往来方便,他们将通信任务交给清政府。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成立了负责开埠事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同时承担通信义务。
1865年8月,总税务司署(海关总署)由上海迁到北京,总税务署与各海关及开埠口岸的信函文件等,也交总理衙门由驿站代为传递。由于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起义等原因,大清驿站长期交通受阻无法正常传递。总理衙门对列强书信往来又负有“保安照料”之责,长期的通信不畅,使外来列强极为不满。为使通信平安,畅通传递,总理衙门想到求助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因赫德是西方新式邮政的宣传推广者,自总税务司署迁到京城后,总理衙门就有将各国使领馆文件等业务交给赫德办理的想法。早在1861年6月赫德在京时,就积极向总理衙门的奕忻、文祥等人言及开办西方新式邮政的好处。虽然大臣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专为统治者服务的驿站是万万不可被替代的。所以,赫德当年的一片“好心”并没有被采纳。如今驿站不畅之时,总理衙门和赫德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双方于1866年达成协议,海关兼办使领馆邮件传递任务。
各海关利用出入港船只传递邮件,可以说方便简捷又安全。由此,沿海开埠口岸海关均纳入兼办邮务中。1866年4月,牛庄海关设立邮务办事处,从此兼办邮务工作。1867年3月4日,总税务司署发布《邮政通告》,公布统一邮件封发时间及各类邮件资费表,将收寄范围限于使领馆文件及海关往来公私信件中。从1868年1月7日开始,天津海关收寄外侨信件。后来,各通商口岸邮务处陆续对外侨寄往中国内地的邮件也予以收寄。
1876年,赫德在原有的几处兼办邮务海关的基础上,又扩充了部分长江口岸海关兼办邮务。各地海关邮务处按照已收到的邮件封发时刻表及各类邮件资费表等有关规定,开始收寄华洋各类邮件。这是我国海关兼办邮务对民众服务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邮政的萌芽,为后来海关试办邮政奠定了初步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