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山”地名的历史溯源

2025年09月05日

张再刚

五官山位于老边区后山村东侧。清康熙年间,朝廷为表彰官地村(今老边区柳树镇后山村)汉军正蓝旗张氏家族张文学、文礼、文高、文义、文升兄弟五人戍边屯垦和经营盐田的功绩,封村东侧最高峰及其周围群山为五官山。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天聪年间,山东青州府张成德、张成武兄弟从戎过辽,驻防盖州卫北蓝旗村,佟帅(据推测为佟养和)帐下听令。官地村是家眷居住地,是“跑马圈地”而来的旗田。成德、成武二公有五子,取名文学、文礼、文高、文义、文升。张氏家风敦厚,二世文礼公娶佟家女为妻,张家与佟家联姻。清康熙年间,佟家女入宫为贵妃,官地村张家受封“五官山”。五官山成为家族荣誉的地标,反映了营口地区清代移民史、家族史与政府治理的地方叙事。

五官山下官地村张氏家族人才辈出。二世文礼公,九世学广公,受封功德碑。文礼公碑在昔日盖州鸾窝村张家墓地保存,武官四品。学广公是太学生,光绪帝赐功德碑,位于柳树镇北甸子村,后埋于地下。九世张学滨,字乐舟,是民国著名画家。其画作以人物山水为主,笔下的柳树飘逸多姿、栩栩如生,被称为“张家烟柳”,家乡的风物是乐舟先生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

五官山下有一条古盐道,起点昔日蓝旗村,终点夏家屯(今大石桥市金桥街道夏屯村),途径韩家学坊村、小平山村、后山村、石灰村等。古盐道上的村落人家,是今营口主城区及老边区的原住居民,主要以盐业生产贸易为主。运盐车辆在官地村集结缴税后,在夏家屯迷镇山下的集市交易,后来盐市发展成集市和庙会。《海城县志》提及,迷镇山庙会“商贾云集,货通三省”。新中国成立后,营口盐场在古盐道的基础上修建窄轨铁路,从五官山取土石修筑盐田。

五官山一带盐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清乾隆年间,蓝旗村的玉皇庙和夏家屯迷镇山的娘娘庙相继建成。明朝道教盛行,明末清初年间,营口地区早期先民大多是河北、山东的移民,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五官山周围地势平坦,形似泰山雄起于齐鲁平原,五官山及周围群峰是先民心中家乡泰山的化身,成为地方独特的文化记忆。

五官山是重要的军事据点。明清时期实行卫所制,五官山西侧柳树屯(今老边区柳树镇)是重要驻军据点,因沟边柳树多得名。时至今日,柳树镇仍是经济大镇和交通要道,周围村庄密布,人口众多。柳树耐盐碱,落叶晚,经济性好,上世纪80年代被确定为市树,营口市也曾称为“柳城”。

五官山位于辽南的交通和军事要道上。五官山南侧的前砬山烽火台是省级文物,至今张氏家族的后裔仍在附近居住。日俄侵占东北期间修建的南满铁路哈大线和哈大公路,皆通过五官山东侧。解放营口战役,五官山是重要的战斗地点。改革开放后,“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以及近些年建成的哈大高铁皆从五官山脚下的后山村经过,305国道改道后也过经于此。后山村北是沈大高速公路营口站收费口,后山村南是哈大高铁营口东站。“三路过村,两站驻屯”,实乃中国乡村之奇观。

五官山是距营口主城区最近的山,是营口城市建设土石方材料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五官山北侧石灰村旁建了营口市水泥厂。今天,营口已成为幸福文明城市,五官山以其博大的身躯,筑起这座城市的道路和高楼。

新中国成立后,五官山被俗称石灰窑子山。时至今日,五官山被误写为“五棺山”,在官方网站及百度地图上也写作“五棺山”。五官山的误写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错误,呼吁尽快将该地名恢复为承载历史本源与价值的“五官山”。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民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