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山河铭记 英雄不朽

2025年09月05日

王德泰(AI制作)

郭希鹏(AI制作)

高福源(AI制作)

张大飞(AI制作)

花喜露(AI制作)


只要我们记得 他们就永远活着


本报记者 隋春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刊部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走近英雄”。7月7日刊发第一篇长篇通讯《“老北风”张海天率军激战——大河两岸》,8月15日刊登《王德泰随杨靖宇等抗联将领——血战白山》,9月1日至4日相继发表《郭希鹏助傅作义重创日寇——铁骑如虹》《高福源力促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西安》《张大飞加入“飞虎队”对日作战——鹰击长空》《花喜露带领学生用笔燃起——至暗星火》。共计发稿6篇、约5.5万字,部门全体记者与编辑共同参与了本次报道活动。


提前筹划,精细布局


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部门从今年1月底即组织全体采编人员集思广益,研究整体思路。确定采写6名英烈事迹后,团队首先进入搜集材料阶段。记者们找出本地相关书刊、到网上摘录文章、自费购买二手书,每个人物都至少收集了数万字的原始文字资料及数十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因很多资料上的时间、地点等有出入,接下来进入艰难的甄别过程。到4月底,各篇报道均列出了较详细的采访与写作提纲,确定了总体框架和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包括每篇报道的大标题都遵循相同句式,小标题都浓缩为4个字;前一篇报道结束后,都要做一个“下期预告”,这些细节也都考虑在内。


多方支持,合力推进


我们的思路,得到中心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团队迅速进入实战阶段。5月下旬至8月上旬,部门记者兵分多路:有的继续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编辑新闻短视频;有的去人物故居了解情况,到抗日英烈牺牲的地方调查走访;有的与外地专家、学者及知情人沟通,通过AI手段塑造全新的英烈形象……

令人感动的是,多位专家、学者、知情人及英烈亲友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营口历史专家阎海陪同记者前往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北大营营房旧址参观,并请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高建对近期新增史料、最新抗战宣传理念作了介绍。盘锦市沙岭镇原盘山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长王宝骞不顾高龄,带领记者到“三道沟大捷”的每一处遗址前并作了详细介绍。初稿完成后,他又对其中28处不甚具体、准确的表述,以书面形式一一做了解释、更正,确保了稿件质量。吉林省白山市历史学者何斐,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供记者参考。记者赴陕西省西安市采访高福源事迹时,正值双休日兼暴雨天气,因不便当面交流,通过电话得知记者来意后,数位当地专家、学者纷纷热心推荐其他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书籍,令记者大有收获。


创新手法,丰富呈现


从抗战初期的义勇军“老北风”张海天,到进入抗联时期的王德泰将军,再到坚决阻击日寇的中国军队将领郭希鹏、促成西安事变的高福源、加入“飞虎队”驱逐日寇的张大飞、置身日伪统治下以笔为剑的花喜露,本次重点宣传的6名营口籍或与营口密切相关的抗日英烈,反映了14年抗战的关键阶段。其中,郭希鹏是营口市历史学会近期挖掘出的我市新的抗战人物,辽宁省政协文史部门也在进行深入研究。记者的整合性报道,为研究挖掘工作增添了一份力量。

写作方式上,记者在原英烈事迹的基础上,采取依据详实史料,引入史学专家、学者新近研究成果,加入当事人亲友回忆,记者实地见闻四方面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倒叙、插叙、讲述、描写、引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使叙事更流畅、层次更清晰、手法更新颖,努力塑造立体的、有生活气息的鲜活人物。如花喜露热爱祖国、忠贞不屈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其8位亲属、知情人的讲述层层渲染、勾勒出来的,其诗歌、文章精彩片段的多次引用和版面上展示的数幅绘画,充分体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文人风骨。张大飞的事迹则将齐邦媛《巨流河》中的回忆、张大飞的外甥刘杰的讲述及记者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所见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齐头并进,逐步深化,最后达到动人心弦的写作效果。


实地采访,夯实史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工作者“脑力、笔力”的深度,体现在“眼力、脚力”的实践中。赴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陕西省西安市,江苏省南京市采访期间,记者克服饮食不便、高温酷暑等困难,争分夺秒深入钻研。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室内展厅的展板上,记者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开展早期航空工作的情况,这是在网上难以搜集的珍贵资料。同样印证“脚力”重要性的,是记者在确认“老北风”真实形象时,与王宝骞馆长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

记者:您怎么确定这张照片上的这个人物就是“老北风”呢?

王宝骞:我亲自去采访的啊,亲耳听到“老北风”的女儿张秀英说的。

记者:为什么在网上没看到这么肯定的说法呢?

王宝骞:我不会上网,也不发帖子,这个说法怎么会传播出去呢?

记者:那为什么采访过您的记者或其他人也不知道这个说法呢?

王宝骞:他们也不问我这个问题啊,我干吗非要告诉他们?

为充实史料,赴盘锦市采访途中,记者还牺牲午休时间探访了双台子区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旧址、田庄台镇抽水站旧址;从大石桥市英烈故居回营路上,又到圣水寺村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做了一番了解。这些“计划之外”的功夫,对整体构思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主旨鲜明,多个第一


本次系列报道,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重大主题,彰显“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正是对“脚力”与真相的执着,让本次系列报道不仅史料扎实,更创下了多个突破:

第一次刊发了相关工作人员为王德泰所绘的早期画像。第一次系统报道抗战将领郭希鹏事迹,其中直接引用相关资料多达13处。第一次展示了花喜露的绘画才能及其学生时代照片。第一次运用AI技术手段塑造英烈形象、呈现动感画面,既尊重史实,又让年轻读者对英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令人物栩栩如生、可亲可敬。

抗日歌声 在林海与平原回响





本报记者 孙文茹


车轮碾过吉林山区的碎石路,晨雾从长白山余脉的林海间漫溢开来,松涛声灌满记者的耳朵。在采访王德泰事迹的过程中,记者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通过众多文字资料,从王德泰的成长经历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其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出身贫寒,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毅然投身革命后,舍小家为大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王德泰卓越的军事才能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最让记者感动的,是王德泰以及抗联将士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守信念、顽强抗争的精神,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壮举。

采访王德泰的后人时,记者了解到其胞弟王德和等家人多年来对他的牵挂和思念,更感受到王家人正直、朴素的家风。这种真挚的情感,这种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淳朴家风,正是他们一路成长的不竭动力。

站在白山市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德泰陵园)前,亲手触摸着王德泰将军的雕像,记者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从吉林林海转向辽河平原,地貌的转换也带来了采访内容的变化。在盘锦市盘山县沙岭镇辽河大堤上,望着翻滚的稻浪,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是“老北风”张海天率领义勇军与敌人厮杀的疆场。“三道沟大捷”的遗址如今已沧海桑田,但今年72岁的王宝骞述说当年的战斗场景时,记者仿佛能听见枪声在芦苇荡中回荡。

采访中,最让记者动容的,是张海天和他的家族付出的牺牲:四个弟弟先后为抗日捐躯。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震撼人心。义勇军用简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他们用旧弹壳制枪弹,用玻璃瓶子造手榴弹,甚至把俄国人遗弃的废炮改造成土炮——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与勇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支队伍成为《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原型之一。

从长白山到辽河岸,两位英雄的事迹在时空里交相辉映。王德泰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指挥抗联将士们与日军周旋在林海雪原;张海天用江湖热血点燃民众抗日的烽火。他们的选择,印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总能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记者突然顿悟: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灵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化作长白山的青松、辽河畔的稻禾,在“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歌声中永存。


我们 不会停下脚步





本报记者 崔薇薇


一个周末的午后,在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一处院落里,记者再次见到王友禄,他正在家整理近期搜集到的史料。

此前,记者就与这位传媒同行有过多次接触。除了盖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这一身份,他还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从2013年起,时年28岁的他就致力于营口地方历史的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现任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知道记者此行目的是寻访营口籍抗日名将郭希鹏,王友禄做了充分准备。

2018年,一次机缘巧合下,王友禄了解到抗日名将郭希鹏也是土生土长的方屯村人,这令他无比骄傲,“暖泉镇人杰地灵,没想到郭师长居然和我同村。”自那以后,王友禄萌生了进一步了解郭希鹏的想法。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了解其生平的人大多去世,直系后人早已迁离盖州,收集工作难度较大,王友禄只能通过寻访当地郭氏后人及上了年纪的老住户等方式,努力还原出这位抗日将领的辉煌过往。

了解郭希鹏生平的老人均已耄耋之年,有的卧病在床、有的已口齿不甚清晰,王友禄挨家挨户毕恭毕敬地拜访,艰难地将各种碎片化信息拼凑在一起。他多次到郭希鹏故居寻访,还几经辗转,淘来了与郭希鹏有关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郭希鹏《我随奉军参加南口战役之回忆》等文章。根据收集到的史料,王友禄先后撰写了《从盖州走出的抗日名将——郭希鹏》《爱国将领郭希鹏》《古城拾遗——抗日爱国将领郭希鹏故居》等多篇文章,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

令王友禄惊喜和意外的是,2018年,久居北京的郭希鹏之孙郭洪鑫主动与他取得联系。从那时起,两个方屯村的后人开始了跨越山海的互动。后来,郭洪鑫每次回老家,都与王友禄会面。郭洪鑫感慨,“爷爷已离世数十年,没想到家乡人民还记着他,晚辈们更是致力于追寻英雄遗迹,让我特别感动。”

“国家的英雄,不能被遗忘。”王友禄坦言,当代年轻人成长于和平年代,没有亲历战火纷飞的岁月。如何让大家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感受精神的力量?史料便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当历史细节被生动还原,当英雄故事被重新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穿越时空,在年轻一代心中激起永恒回响。这既是对抗战英雄最好的纪念,也是抗战精神的有力延续。


用真相 致敬英雄





本报记者 丁海林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们如璀璨星辰,照亮黑暗的岁月。大型系列报道“走近英雄”,让家乡抗日英雄们的事迹重新闪耀在世人眼前。通过参与这一系列报道的采访与编辑,记者深刻体会到,还原历史真相,是对英雄们致以的最深沉的敬意。

历史是英雄的舞台,史料是了解事迹英雄的重要途径。然而,记者深入挖掘史料时却遭遇重重困难:同一个英雄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有的出自权威研究机构,有的来自知名历史学者,却细节相互矛盾,让人难以抉择。面对困境,记者选择了最艰难也最可靠的道路——踏上实地探访的旅程。我们站在那片曾经被英雄热血染红的土地上,感受历史的温度;我们寻找亲历者、知情人,聆听他们用苍老的声音讲述过去的往事。他们的回忆,虽然带着岁月的沧桑,却比任何文字资料都来得更加鲜活。

除了实地探访,在众多史料中,我们优先采信亲历者的回忆。例如介绍高福源事迹的文章中,在还原其被误杀的过程时,我们选择了时任西北总部粮秣处处长张政枋《二二事件前后》一文中的记述,还原了这段史实。同时参考了彭德怀元帅的《彭德怀自述》、“少壮派”军官赵龙韬所写的《高福源之死》一文的描述、东北军一一〇师六二九团一营营长周祖尧的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相互印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全面、详实、准确的高福源生平。

通过努力,我们不仅厘清了以往杂乱不清的历史史实,更让英雄的形象在世人面前更加清晰、立体。他不再是历史书中那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人。

在采访和编辑过程中,记者常常被这些英雄的事迹所感动。他们的名字永不该被遗忘,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铭记。“走近英雄”系列报道不仅是对英雄们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作为媒体人,我们不仅要传播新闻,更要传播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们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有责任去还原真相为他们点亮一盏灯,在新时代的岁月长河中继续闪耀。


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接力




本报记者 曹 巍


当我在晨光中将9月3日的《营口日报》展开时,油墨香里仿佛飘荡着历史的硝烟,张大飞烈士的影像如同穿越时空的闪电,直击读者心灵。这位25岁壮烈殉国的抗日空中勇士,用生命铸就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魂。这次跨越80年的采访,让记者触摸到历史课本中“血染长空”四字背后的温度。

采访过程中,最让记者震撼的是1945年河南信阳上空,张大飞驾驶的战斗机像一把刺向云层的尖刀,令日寇胆寒。他以超低空飞行扫射日军车队,在油箱中弹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战斗任务,最终以机翼擦着水面的姿态迫降在河滩上。“飞鹰不死, 只是坠落”——记者在心中默念的这句悼词,也许是张大飞短暂一生的注脚。

最催人泪下的,是张大飞壮烈殉国前一个月写给齐邦媛的家书,透露着温柔与决绝,信纸边缘有被泪水晕开的墨迹。这种将家国情怀具象为日常牵挂的笔触,让“70后”的记者写稿时几度哽咽。

在营口名人馆采访张大飞的外甥刘杰时,他的话令记者动容:“外公张凤岐和四舅张大飞没有骸骨,但他们的精神永存。”记者提笔记录,心中涌起无限敬意——张大飞和张凤岐不仅是营口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张凤岐的焚身殉国,到张大飞的长空陨落,再到刘杰的传承之旅,如大辽河水奔流不息,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守护家园,砥砺前行。

在营天下APP“走近英雄”大型系列报道《张大飞加入“飞虎队”对日作战——鹰击长空》的留言区,85岁的营口著名作家高作智写下最长的留言:

当年“张大飞们”用生命争取的不仅是胜利,更是后来人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张大飞们”用生命划出的壮烈航迹,如今已成为指引后辈的精神航道。当我们在和平年代仰望蓝天,那些消逝在云端的年轻面孔,依然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那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用青春火种点燃的永恒晨曦。

整理完采访笔记的那天上午,记者听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军号声与天空歼—20战斗机的涡啸形成奇妙的和弦。这一巧合让记者顿悟:真正的英烈不是博物馆里的影像,而是在中华民族记忆长空巡航的永恒坐标,那些用热血丈量过的云层,终将化作滋养后来者的精神高地。


精神的洗礼 不朽的生命





本报记者 赵 颖


一次关于革命烈士花喜露英雄事迹的寻访,成为记者职业生涯中一次精神的洗礼。

为还原花喜露当年以青春作笔、以正义为墨与敌斗争的更完整经过,6月中旬,记者联系了原市史志办主任韩晓东。根据他的提示,寻访第一站,我们将目光投向花喜露的家人。经多方辗转,终于联系上花喜露的孙子花启宏,希望通过他见到花喜露的儿子花友藩、女儿花铁虹,从亲人的讲述中充实先烈当年鲜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细节。但采访并不顺利:花友藩因病住院,无法接受采访;花铁虹早年远赴四川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系,多年来杳无音信。

我们调整采访方向,从花喜露的伴侣王丹群入手。得知王丹群曾在辽宁中医学院(现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工作后,记者立刻与该单位联系。起初,电话那头的老教师带着几分迟疑——时隔多年,涉及历史人物的信息需格外谨慎。记者一次次拨打电话,反复说明此次采访的目的:在这个特殊节点,让更多读者了解革命烈士以文字为武器与日寇抗争的经历,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或许是这份坚持打动了老教师,几天后,记者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保存完好的《东北革命作家——田贲(诗文纪念集)》。“田贲”,是花喜露从事革命文学创作时经常使用的笔名。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诗文,饱含着先烈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今天读来,依然充满豪情与力量。

为了让史料更丰富、事迹更完整,我们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得相关书籍《黑暗下的星火——伪满洲国文学青年及日本当事人口述》,编著者是辽宁省教育厅退休干部、著名历史学者齐红深,记者立即与其取得联系。他详细介绍了当年编著此书的情况,说:“以花喜露为代表的东北文学青年,就像黑暗里的星火,虽然微弱,却点亮了无数寻求救亡者的心灯。”

随着采访的深入、史料的积累,花喜露的形象在记者心中逐渐清晰:他不仅是一位文笔犀利的作家,更是有勇有谋的革命者;他不仅用文字传递力量,更用行动践行信仰。

8月初,9000多字的初稿完成,接下来进入校对阶段。由于收集到的书籍、网上资料多为二三十年前编写,不同资料中的地名、人名及诗文等内容存在差异,需要在校对时逐一核实。大家逐字逐句推敲,同事间十几次交叉校对,力争将准确、真实的英烈事迹呈现给读者。版式设计制作过程中,我们根据现有老照片,利用AI技术制作了花喜露的全身图。最终,凝聚众人智慧与力量的报纸大样于9月3日下午最终完成。

韩晓东说:“花喜露是营口本地成长起来的革命知识分子,34岁便为信仰献出了生命,但他留下的精神永垂不朽。”是的,只要我们铭记历史,先烈们就会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