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领飞小村庄 垂垂甜果挂青黄

——记盖州市卧龙泉镇义和村党支部书记韩国华

2025年09月12日

辛勤汗水浇筑丰收年景。

韩国华(右一)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大红袍李子的特色。

像照顾孩子一样关注每一棵果树的成长。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9月,盖州东部山区,风裹着山尖的云,凉意渐生,义和村的李子分拣场却热气腾腾。竹筐里紫莹莹的大红袍李子覆着一层白霜,看上去香甜诱人。73岁村民的谭庆莲正熟练地分拣着李子,抬头看见一辆吉普车沿着山路开向村里,她急忙朝场院口喊:“燕子,收李子的张总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裤脚沾着泥土的身影迎了上去——这个叫“燕子”的人,是义和村党支部书记韩国华。“张总,今年最后一茬陆地李子,都是按您要求的规格挑的,没一个裂果。”她边说边掀开盖在筐上的布,露出底下饱满的果子。张总蹲下身捏了捏果子,笑着点头:“我就信你燕子,每次来都不让我失望。”

村里人都爱叫韩国华“燕子”,这小名打小就跟着她:小时候,她手脚麻利,跑起来像轻快的燕子;长大后,仍带着股敢闯敢干的劲儿,大伙觉得这名字亲切,就一直这么叫着。2021年,48岁的韩国华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义和村早已不是当年的省级贫困村:2018年摘了贫困帽,村集体经济项目也定了调——发展果树种植,近300亩果园已经铺开,3万棵小拇指粗细的苹果、李子苗齐刷刷栽在山间,就等着有人领大伙把这“果树园”变成“聚宝盆”。

接手“果园盘”:把苗养成“摇钱树”

刚上任那几天,韩国华天天泡在果园里。看着满山的果树苗,她心里既踏实又着急——踏实的是前人栽下了苗,有了好基础;着急的是苗要长成树、结出果,得费大功夫莳弄,更得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盼头。

此时,果园虽已成型,可管护跟不上:有些果树缺肥,叶子发黄;病虫害防治没章法,不少枝条生了虫;更关键的是,村民们心里没底——“这树啥时候能结果?结了果能卖出钱不?”有老人私下跟韩国华说:“燕子,不是咱不相信,就是怕忙活半天,最后白搭。”

韩国华没多说,只把这话记在心里。她先从管护下手。知道果树喜农家肥,就跑到周边养殖场谈合作,自己跟着三轮车拉粪,一身臭味儿也不在乎;怕农药影响果子口感,去镇上请农技员,学了物理防治法,在果园里挂满粘虫板、装起杀虫灯;果树需要修剪,她先跟着农技员学,学会了就带着村民一起剪,手把手教大家哪根枝该留,哪根该剪。

管护要花钱,买肥料、添设备、请农技员……村里账上的钱不够。韩国华没犹豫,先从家里拿了5万,又跟亲戚朋友借:“这果园是咱村的指望,我不能看着它荒了。”有村民劝她:“燕子,你这是把自家钱往村里填,值吗?”她笑:“只要果树能结果,村民能挣钱,就值。”

慢慢地,果园变了样——发黄的叶子绿了,生虫的枝条少了。第二年春天,不少果树开了花。韩国华领着村民在果园边上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义和村集体经济果园。她指着牌子跟大伙说:“这树就跟咱村里的娃一样,好好养着,将来准能有出息。”

韩国华的账:省自己不省村民

果树管护走上正轨,韩国华又开始琢磨“省钱”的事儿。去城里买农资,她跟老板砍价能砍半天,最后还得让人家多送一袋肥料;村里的办公用品,她要求双面打印,铅笔头用到握不住才扔。有人提议给村部换个新空调,她摆手:“风扇能吹就行,省点钱给果树买肉骨粉,果子长得更甜。”

时间长了,村民们都笑她“抠门儿”,她也不恼:“村里的钱是大伙的血汗钱,多省一分,就能多给果树投一分,多给村民发一分工资。”

可对村民,她从来不小气——果园里需要人手,她按小时算工资,男的15元一小时,女的12元一小时,当天干完当天结钱,从不拖欠。

第一次领工资时,谭庆莲攥着120块钱手都抖:“我这岁数,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在村里剪剪枝、挑挑果,就能挣着现钱,多亏了燕子!”那天晚上,谭庆莲特意去小卖部买了块布,要给韩国华做双鞋,“她天天在果园跑,鞋底磨得快。”

韩国华的“实在”,缘于多年的家风。20岁那年,她嫁给了退伍军人张振军,小两口白手起家养绒山羊。那时家里穷,二人天不亮就背着筐去山后割草,晚上借着煤油灯清理羊圈,硬是把3头羊养到上百头的规模。日子有了起色,他们没忘乡亲:谁家想养羊缺种羊,张振军就主动赊给人家;谁不懂防疫技术,韩国华就把自己摸索的“土办法”写在纸上送到人家家里。

如今韩国华当了领头人,张振军更成了她的“后盾”。虽然嘴上常抱怨“你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我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可家里的活计他全揽了,还总往果园送饭送菜。有一次,韩国华在果园里摔了一跤,脚踝肿得老高,张振军每天早上骑着三轮车送她去果园,晚上接回来,顺便帮着给果树浇水,“她为村民干事,我不能拖后腿”。

直播间卖货:甜果卖出山沟沟

2022年夏天,果园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反季大红袍李子挂满枝头。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新难题就来了:外地经纪人来收果,一看山路远,张口就压价:“一斤顶多给3块,不然我就走。”

韩国华急了:“这李子是我们用农家肥喂出来的,口感甜得流蜜,你咋能压这么低?”经纪人撇嘴:“你们这地方偏,除了我,没人来收。”

那天晚上,韩国华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去城里开会时,看见年轻人在网上直播卖货,心里琢磨:“人家能在线上卖,咱的李子为啥不能?”第二天一早,她就去镇上找懂直播的年轻人拜师学艺。人家教她开网店、拍视频,她学得慢,就拿个小本子记,晚上回家对着镜子练说话,张振军在一旁当“观众”,帮她挑毛病:“你这话说得太硬,得再亲切点儿。”

第一次直播时,韩国华紧张得手心冒汗,对着镜头半天说不出话,评论区里满是村民的鼓励:“燕子别慌!”“咱的李子好,肯定有人买!”她定了定神,拿起一个大红袍李子,咬了一口:“家人们看,咱这李子皮薄肉厚,汁水多,都是现摘现发,不新鲜包退。”

没想到,那天就卖了50多单。后来她越播越熟练,还带着谭庆莲一起上镜——老人拿着李子笑着说:“这是俺们村的果子,俺天天挑拣,保证好吃。”有次直播到一半,韩国华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张振军悄悄端来一杯温水,还在镜头外帮她举着李子,网友们看见这一幕纷纷留言:“‘燕子’书记两口子真实在,果子肯定错不了!”

山村结“富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义和村的集体经济彻底火了——山野菜卖了7万元,反季李子卖了20多万元,陆地李子卖了25万元,正在热销的苹果,预计能卖90多万元。除去投入,村里有了盈余,韩国华第一件事就是给重点脱贫户发补助:“咱村富了,不能忘了最需要帮的人。”

她还琢磨着办更多实事:计划设立大学生奖学金。“以前我因为家里穷没念多少书,现在村里有钱了,得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回来建设家乡。”2022年,村里申请建了村史馆,摆上老农具、旧照片,让年轻人知道义和村的过去,“不能忘了根,才能走得远”。

如今的义和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山间的果园里,春天开白花,秋天挂红果;村民们茶余饭后,要么去果园干活,要么在村部广场上跳舞;村里的路修宽了,路灯亮了,外地亲戚来串门,都夸“住在义和村比城里还舒服”。

谭庆莲今年挣了1万多块钱,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去,“以前总担心给孩子添麻烦,现在我能帮衬他了。”五六十岁的村民也都说:“天天在果园修剪果树,既能挣钱,又能活动身子,比在家闲坐着强。”

有次韩国华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村里的老人听说了,从家里端来热乎乎的饺子:“燕子,你别太累了,吃口热饺子补补。”还有一次,村里需要拉农家肥,村民们推来了11辆三轮车,没人喊累。这些事,韩国华都记在心里:“村民的爱戴,比啥都珍贵。”

如今,韩国华当村党支部书记已是第五年了。给村里花钱她还是精打细算,她还是那个被大伙叫“燕子”的致富带头人;还是那个带着“勤劳善良”家风的普通人,她把小家的温暖延伸到全村的“大家”里。

夕阳西下,义和村的果园里,李子、苹果垂在枝头,红黄相间,像一串串幸福的灯笼。韩国华站在果园里,看着自己搭了8000块钱给村里买的机动三轮车一趟趟穿梭在山间。一名村民递来一个刚摘的李子,她咬了一口,甜甜地笑着说:“明年咱再建两座恒温库,把果子的保质期拉长,让大伙的日子比这李子还甜!”

风拂过果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