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少年”的内心世界

2025年09月16日

近日,一位曾因孩子辍学而陷入焦虑的李女士分享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转变故事:儿子小伟17岁,整日沉迷游戏,辍学一年,被家人认为是“问题少年”。

据了解,小伟幼年由爷爷奶奶抚养。退休前担任教师的奶奶对其极为溺爱,只要学习成绩达标,一切生活事务皆由老人包办,导致其自理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李女士曾求助心理医生。父亲则认为,男孩爱打游戏实属正常,长大了自会好转,拒绝承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作为独生子,小伟长期承受着来自父母的高期望与频繁指责,常因言行未达标准而被批评或灌输道理,逐渐形成怯懦依赖的性格。然而心理医生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小伟极具艺术天赋,其游戏账号中存有大量原创角色设计、剧情脚本和概念图,展现出不俗的创造力。

“这些太棒了,你想过以此为职业吗?”心理医生问。

小伟却黯然表示:“爸妈希望我学金融。”他自幼热爱绘画,但进入中学后,父母以学业为由,取消了他的美术课程。英语成绩不理想时,家人通过不断施加压力、剥夺休息时间加强补习,却很少关注他真正的兴趣与感受。

小伟的“躺平”,其实是对家庭过度控制的一种反抗。在母亲的努力下,父亲最终一同参与了家庭治疗。通过数周辅导,父母逐渐意识到,孩子的表现,实则映射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他们开始调整沟通方式,减少指责与控制,真正倾听儿子的想法。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小伟也逐步发生改变:他主动减少游戏时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创作,报考艺术学院预科课程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支持。两年后,他成功考取外省一所艺术院校,迈向游戏设计师的梦想之路。

“躺平少年”不是自我放弃,而是以这样一种极端方式,试图改变家庭积压已久的问题。小伟的经历提醒每一个家庭:真正的教育不是追求父母内心完美的结局,而是培养孩子接纳自我的勇气以及面对真实内心的力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任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