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曾嘉(右一)陪学生们吃饭。
学生们祝曾嘉老师“教师节快乐”。
这样的瞬间,藏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一双握不住笔的颤抖的手,在情绪翻涌时推倒刚刚垒起的积木;一个身影蜷缩进寂静的角落,又忽然爆发嘶喊……特殊孩子们敏感、矛盾而脆弱。特教老师用耐心与温柔,读懂了所有泪水与沉默背后的含义。
“孩子的颤抖里藏着慌张,力气里裹着委屈,蜷缩是逃避世界的尝试,哭喊是说不出口的难受。”鲅鱼圈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曾嘉老师这样解读,“特殊孩子不是不愿表达,只是用身体和情绪发出信号。而我,会一直在这里……”
曾嘉的每一天,由无数个坚持组成:弯腰十几次重复示范系鞋带的动作,一个音节练到声音沙哑,不厌其烦地轻语安抚……这个班里的孩子,很多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孤独症或其他发育障碍,入学时有的端不住碗,有的无法独立行走,吃饭、如厕都需要老师协助完成。如今,通过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他们均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3年前,8岁的南南(化名)孤独症与多重障碍叠加,抗拒强烈、无法安坐,甚至会抓咬靠近的人,新环境触发了她的恐惧。曾嘉没有退缩,持续用语言和行动传递:“别怕。我爱你。我会保护你。”
慢慢地,南南从拒绝一切到能在课堂上起立问好,甚至学会在做错事后说“老师对不起”。曾嘉说,最动人的一幕,是有一天南南情绪失控跑向操场,校长、老师、保安都跟在后头——不是制止,而是守护,“我们怕她累,怕她摔,更怕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人。”
曾嘉说,孩子任何微小的进步,都是她坚持的理由。有一次,南南抱来一瓶咖啡饮料递给她,曾嘉以为是孩子让她帮忙打开,轻声劝道:“饮料少喝。”后来才从孩子妈妈的电话里得知:那是南南特意为老师买的。
“孤独症孩子的心像一座小小的城,能容纳的空间极小,可她让我走了进去。这些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像破土春笋,值得我们等待。”34岁的曾嘉老师说,“我们允许语言障碍的孩子用画笔说话,接纳多动儿童用身体表达,给认知迟缓的孩子以十倍的时间去理解世界。特教的本质,是接纳每一种节奏,欣赏每一份独特,守护他们按自己的轨道,静静发光。”
本报记者 邰澜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