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9月16日在大石桥市石佛镇北营村拍摄的稻田场景。 本报记者 张精兵 张宝全 摄
本报记者 张宝全 张 蕾
金秋九月,稻浪飘香。眼下,大石桥市的优质水稻迎来丰收季,今年率先开镰的“稻花香6号”不仅比普通水稻提前20多天上市,还通过稻蟹共养的模式实现效益翻番,让种粮户在丰收季收获满满。
清晨,大石桥市石佛镇北营村的稻田里,黄澄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作为此次开镰的“主角”,大石桥市禾源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80多亩“稻花香6号”水稻,成为今年我市最早开镰的水稻品种,也拉开了全市水稻秋收的序幕。
“开镰有销路,底气自然足!”大石桥市禾源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冯金富手捧刚收割的稻穗,脸上满是笑意。他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的“稻花香6号”,是特意引进的早熟优质品种,从收割到加工上市仅需一周,9月下旬就能端上市民餐桌,抢的就是这个时间差。水稻虽亩产600公斤至625公斤,略低于普通品种,但凭借香糯的口感和“早上市”的优势,价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多。目前,合作社已接到浙江、辽宁等地企业订单。
稻田里,几个手持镰刀割稻的农户,人工一人一天要付200元,比机械化作业成本高不少,但为了保证“稻花香6号”的完整品相,为“早上市”抢出关键时间,合作社宁愿多花这份钱。稻田里除了忙碌的稻农,偶尔穿梭的河蟹也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合作社采用稻蟹共养的绿色生态模式,不打农药、纯天然种植,既保证了大米品质,又多了一笔收入。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