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营口修筑的海防炮台(一)

2025年09月19日

红圈处为1894年《营口附近图》中的市街炮台(旧炮台)的位置。

红圈处为河北车站对岸重修的营口市街炮台的大体方位。

高智林

清乾隆年间,海运节点上的没沟营(营口市)逐渐兴盛,清嘉庆初年已成为奉天(沈阳市)地区的重要海口之一,但因其商业城镇的性质,清代前中期没沟营的军事防御力量较弱。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为加强奉天海口的防御,清政府于没沟营市街、东弓湾等处添置炮台数座;光绪年间,继续在辽河口东西两岸填筑炮台。诸炮台的动工修筑,使没沟营的城市防御得到有效加强。但时至今日,已留存无多,仅可从文献记载中略窥线索。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修建的没沟营炮台

元代晚期,营口市区附近的区域成为人类长期聚集的区域。明代梁房口(营口市)为海运船只入辽东的第一站,同时也是一处海防要地。清朝建立后,在牛庄(海城市牛庄镇)设置八旗防守尉官,统辖辽河下游旗民一切事务,后又添设海城县民署分治汉民。清代前中期,没沟营处于牛庄防守尉和海城知县二元管理体制下,由海城县衙役及牛庄驻防官兵维持治安,军事防御力量较弱。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东南沿海预警。7月,清廷令盛京将军耆英查明奉天附近海面及港汊情形,积极筹备海防。1841年3月,耆英等拟填造抬枪一百三十杆加强海口防御,拟分拨金州(大连市金州区)四十杆,复州(大连市瓦房店市)二十杆,盖州、牛庄等处分拨十杆。此时,奉天各海口配置的火炮吨位口径也差异较大,金州、复州海口拟安设八千斤重炮,而运赴牛庄、盖州等处吨位最大的火炮只有二千五百斤,各处驻防兵丁也较金、复二州为少。

推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没沟营海口可能已建筑炮台。据资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有一尊二千五百斤的新铸火炮安设在没沟营,其炮台格式简单草陋。仅就土筑品墙间安设抬枪小炮,其中二千五百斤的大炮于战争结束后运往蓝旗口(大石桥市旗口镇),建屋长期存贮,每年春秋二季按例演放,海口炮台或因此废置。

没沟营“海盗案”与市街炮台的建筑

清道光、咸丰年间,奉天各海口不仅要提防外国舰船骚扰,海盗案件频发也成为困扰辽东湾海疆治安的一大难题。清咸丰初年,山东海面的海盗因缉捕严紧而窜入渤海,没沟营作为“商船云集之所”自然为盗贼觊觎。清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初三日,盗船3只侵入没沟营口岸,登岸向商户逼索银两并焚烧商船,初五日,始被练勇等驱逐出营;清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十一日,又有盗船7只在没沟营口外截留商船,索取银两。

同年六月,没沟营海口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盗案件。六月十一日,有盗船11只驶入辽河口,上溯驶至倒木沟河面劫掠商船而未受阻拦,盛京将军英隆奏请拨派山东水师战船会剿海盗。盘踞没沟营海口的盗船后增至三十余只,形成与兵勇对峙形势。六月十八日,由省城调拨的二尊二千五百斤大炮运抵没沟营择要安设。二十日,兵勇乘风势开炮轰击盗船,盗船纷纷向西南退出辽河口躲避。二十二日,由复州调来的五千斤大炮运抵没沟营,兵勇趁势轰击,正中一盗船。众海盗惊骇万分,向盖州四道沟海面撤去,辽河下游始恢复正常贸易。

“海盗案”虽以地方兵勇胜利告终,但暴露出没沟营口岸防备空虚的问题。海盗屡次登岸掠夺的主要对象是没沟营商户,众商为保证自身财产安全及航路畅通,也希望加强没沟营的军事防御力量。清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牛庄、海城地方官劝谕没沟营、田庄台(盘锦市田庄台镇)商人捐款鼓铸火炮,共募集经费银九万余两,铸造各式火炮三十尊,抬枪十四杆,配齐火药炮弹。经盛京委员验收演放合格,在没沟营、田庄台两处择要安设。

通过多份史料比对,我们可以推测出没沟营炮台的方位和炮台火力部署情况。清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初一,牛庄县尉报称,有一艘外国船只驶入没沟营河口,在“没沟营口岸炮台迤西半里许停泊”。据描述,该船只已绕过西弓湾永远角停泊,则没沟营炮台方位应在辽河口内。清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盛京将军玉明考察没沟营设防事宜,曾描述“没沟营现存大小炮位三十七位,斤数较轻,均不适用,且系该处商民捐造,用以自卫,俱在营街并东弓湾一带分设”。由此可推测出,没沟营炮台设在市街西段某处。又从玉明请求调拨斤数较重的万斤大炮,可推测出没沟营炮台火炮最大吨位不足万斤,也与咸丰六年档案资料记载相符。

由此推测,没沟营市街炮台的初次修筑时间应在清咸丰六年七月左右。这座炮台在诗人魏燮均的诗句中有所提及,被称为“将军台”:

将军台上息烽烟,留得孤台望海船。

此是当年用兵地,曾防夷寇入营川。

魏燮均在诗中注“将军台在没沟营西,咸丰七年筑,防英夷入寇”,也与档案资料中的时间大体吻合。

综上所述,没沟营市街炮台的初次修筑时间应在清咸丰六年—七年之间(1856年—1857年),该炮台配置有五千斤火炮及千余斤火炮数尊,位于没沟营海神庙以北,俗称旧炮台。

1861年没沟营开埠后,因其通商口岸的性质,不便于商埠区内设防,老炮台内配置的火炮被撤去,城防力量受到削弱,商埠又面临海盗的威胁。于是,在土圩围墙修筑后,营口商民重修市街炮台,添设火炮。其位置应在营口西税关(山海钞关)附近,与老炮台位置大体相符,应是在其基底基础上进行重修。1923年,西海关南街出土一尊铁炮,营口县公署考证其为“同治九年营口商会购置,用以镇压匪船”。另出土碑刻一块,应为纪念重修炮台竖立,今皆无存。2013年,在辽河新都小区附近出土小铁炮一尊,鉴定为清同治年间铸造。火炮文物的出土,直接印证了没沟营市街炮台的存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