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李鸿章
刘永春
海关试办邮政
1875年4月,在云南省发生了一起英国使领馆书记官马嘉理因进行侵华活动而被杀事件。英方就此事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并威胁清政府,如不答应英方条件,即诉之武力解决。清政府经不起恫吓,派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中国海关赫德及德璀琳(德国人)为助手,于1876年9月,同英方威妥玛在山东芝罘(烟台市)谈判。谈判中,赫德为谋取中国邮政权,怂恿总理衙门委派他通知威妥玛:“如邮政亦可视为该约范围内,由英国人来开办,作为中方让步之一,总理衙门即可核准。”不料,威妥玛没有采纳赫德在中国开办邮政的条件,他的目的是夺取缅甸主权进窥西藏,自由来往于中国内地,免去内地厘税。开埠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等。双方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
虽然威妥玛因与赫德存有私人矛盾,没有将赫德主办中国邮政条款写入《烟台条约》之中,但赫德得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支持。李鸿章鼓励赫德,可在海关兼办邮务基础上试办邮政,并答应,等试办邮政有了成效,他愿正式出面,向皇帝奏请批准,将海关邮政改为国家邮政。
赫德得到李鸿章鼎力支持后,即着手在海关内部筹办邮政。首先要求葛显礼(英国人)、德璀琳等人做好试办前的准备工作。葛显礼时任九江海关税务司,是追随赫德海关试办邮政的支持者。早在1877年1月31日,葛显礼就上书赫德称:“日本在中国内地设立邮局是一种不合理特权,葛(指其本人)正准备一个海关试办邮政方案。”葛显礼积极支持赫德海关试办邮政计划,鼓励赫德以英国人为主抢占中国邮政。同年3月5日,葛显礼再次向赫德提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官方信局的设想,其理由是:“窃查中国县设驿站,省设提塘仅递衙署公文、官场信件。至于商民信函概不代寄,是便于官而未便于民,现日时势所迫,似应由官创设信局,亦仿西法,经营商民四远寄信等事。”5月16日,葛显礼又向赫德提出建议:“鉴于中国民信局收费高又不可靠,而外国人又在中国口岸地纷纷设立邮政机构(指所谓客邮局)对中国不体面,应由海关试办邮政。”葛显礼身为九江海关税务司,却多次为中国海关税务司赫德在海关试办邮政出谋划策、提建议,真可谓创办中国近代邮政的“热心人”。
另外还有一个人——德璀琳,他早在1872年任镇江税务司时,便就海关兼办邮务就做了大量工作,因镇江是冬季长江及各口岸与北方的邮件转运枢纽。1877年初,德璀琳调任天津海关任税务司后,于3月函复了赫德关于邮政方案的备忘录,就分拣、投递、邮资、邮票、国际联邮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成熟建议,从此增加了其在赫德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德璀琳身在天津,利用近在咫尺的有利条件,同李鸿章打得火热。李鸿章也确实一下子就将身材高大、锐意进取的德璀琳作为推进邮政事务的人选。对此,赫德得意地说:“我预料有朝一日,会看到德璀琳被任命为邮政总办。”不过赫德也承认,“虽然德璀琳有德国人习性,但他办事比其他大多数人对我更忠诚,我在北京办不成的事,如果有别人在别处为中国办成,我应感到高兴。”就这样,赫德与德璀琳虽不是一个国籍,但为推广西式邮政、掌握中国邮政大权而走上了“统一战线”,德璀琳由此成为中国海关试办邮政的主要人物。
1877年3月5日,德璀琳向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英国人)致函:
“总税务司命我询问关于在海关监督之下,仿西方办法创办邮政官局,逐渐扩展至全中国的可行性。他向我提出的问题中,有几个我应求教于您。因此,请问:
1、在英国印一百万枚邮票需要成本费多少?
2、采购机器设备和纸张在中国每星期印一百万枚邮票需要成本费是多少?
3、如果考虑到基本辅助,劳动力可以在中国就地雇用,则每星期印制一百万枚邮票,需要的英国工作人员一个月的费用应多少?
请尽快将我所询问的数字电复于我,并在备忘录1、2、3后面均标明我所需各项数字,资费单位请用英镑标明。同时,我还请您通过邮局寄给我所问三项费用的详细结算。此事急需等用,越快办越好。
此外,请您将最新版本的英国及法国邮政法规汇编,通过海关邮寄给我。如有可能,请寄这两个国家现用的邮政空白表格于我。以上请您代办的事,我将向总税务司赫德汇报说明,务必用心关注。”
就这样,照搬西方新式邮政在外来列强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在中国海关内做好了试办准备,同时得到清廷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支持。前面已经提到,当年李鸿章就积极支持赫德在海关内兼办邮务,这次海关试办邮政,已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什么李鸿章支持赫德试办邮政?这里事出有因。早在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时,就想将沿海联合起来,以便实施海防军事整体防御。为洋务运动发展修建铁路,开发矿业,引进外来洋设备,发展天津、上海、江宁等地沿海工业等,急需一套符合历史发展、简便快捷的通信机构,以便跟上西方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因为清末官方的传统驿站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腐朽落后的驿站已成为一部分贪官污吏的“摇钱树”。李鸿章苦于政令不通给各项工作带来的麻烦,多次向朝廷启奏。
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军机处档案中,可看到李鸿章与此有关的三道奏折,均是倾诉驿递困乏落后等事,请朝廷有关部门在天津周边地区增驿添马等事。第一道奏折写于1875年8月4日,第二道奏折为1877年2月4日,第三道奏折是1877年6月13日。可是,前两道奏折的回复很不理想,仅增添了几匹马及几名马夫。第三道奏折干脆吃了闭门羹,军机处的回复是“该部知道,钦此。”李鸿章真可谓再三碰壁,令他回天无力。
另外,还有一件事令李鸿章印象极深。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危逼北京之时,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只在瑷珲(今黑河市)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区域(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方居住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中方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列强利用电报,仅18小时就将此消息传到上海。可此消息通过中方驿站由上海传到京城,却用了22天。一系列事实令李鸿章无奈。他不得不将改善中国通信的希望转向列强鼓吹的西方新式邮政上,并积极向总理衙门建议,由赫德负责在海关中试办新式邮政。
1878年是中国海关试办邮政开启之年。不巧的很,正踌躇满志准备在中国海关试办邮政中大显身手的赫德,却被清政府委派,代表中国出席巴黎世界博览会,在外逗留了14个月。赫德无奈,临行前只好将海关试办邮政之事,交给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负责,并于3月9日以天津为中心,首先在北京、牛庄、芝罘、上海等五处海关,仿西方开办新式邮政业务。试办邮政海关成立专门邮政机构,对外称“海关书信馆”。邮路是京城及沿海各大开埠口岸,业务收寄华洋公众(中外人员)书信、新闻纸、贸易契等,同时办理国内外挂号业务。邮资实行统一管理,按行程远近定价收费。海关试办邮政初期,官方没有发行邮票,邮政资费只能使用海关登记簿代替邮票,逐月结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