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师恩如灯

2025年09月19日

一九八五届三班学生与姜老师(中)在一起。

辽宁省轻工业学校一九八五届三班合影。

王百福

2025年9月5日的盖州市,秋阳正好,微风不燥。双台镇泉福居小院的青砖黛瓦间,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也飘着跨越四十年的牵挂——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特殊的相聚,主角是八十七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姜老师,围绕在姜老师身边的是她的四十多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他们是1985年辽宁省轻工业学校一九八五届三班的学生,如今已鬓染风霜,却为了昔日的班主任,从全国八个省市奔赴而来,连姜老师远在新加坡的大表弟和在美国的孙女,也专程赶回,只为陪卧病在床的姜老师赴这场“青春之约”。

时光回溯到1985年的沈阳,那时的辽宁省轻工业学校是无数学子向往的殿堂。在那个中专学历含金量很高的年代,能从大山深处、偏远小城考到这里的孩子都是家乡的骄傲。一九八五届三班的四十多名学生,便是从广西的梯田边、山西的黄土坡、黑龙江的林海等地聚集而来,平均年龄十六七岁。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见到城市的霓虹。他们揣着忐忑与憧憬踏入校园时,姜老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懵懂的青春。

作为班主任,姜老师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严师,也是慈母。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叛逆,她从不疾言厉色,而是把教育藏在细节里。她有一本磨得发亮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我的孩子们”,里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籍贯、性格特点,甚至还记着谁肠胃不好、谁怕冷。广西的学生小李第一次在北方过冬,没带厚被褥,姜老师发现后,第二天就带着他去五爱市场,手把手教他挑棉花、选布料,最后还自掏腰包给他添了件棉袄;山西的小张过年回不了家,躲在宿舍偷偷抹眼泪,姜老师知道后,大年初一拎着饺子到宿舍,拉着他的手说“今年跟我过”;班里谁的成绩下滑,她会利用晚自习帮谁单独辅导,不仅讲知识点,还会聊生活的意义,告诉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混文凭,而是为了给自己多一条可以选择的路”。

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那些藏在面条里的温暖。每个学生的生日那天,姜老师总会提前算好时间,从家里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卧着两个荷包蛋。“吃了这碗面,岁岁平安。”她笑着把碗递过去的样子,成了许多学生青春里最温暖的画面。南方的学生们后来都不叫她姜老师,而是亲切地喊她“姜妈妈”,这个称呼,一喊就是四十年。那时的姜老师,把太多精力给了她的学生,即使忘了自己儿子的生日,也从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学生的重要时刻。有一次,她儿子委屈地问:“妈妈,你是不是更喜欢你的学生?”她抱着儿子轻声说:“他们也是妈妈的孩子,离家那么远,妈妈得替他们的爸妈多疼疼他们。”

四年的校园时光,如白驹过隙。学生们毕业时,姜老师把那本日记本送给了班长,扉页上多了一行字:“愿你们走得远,也记得回家的路。”此后的四十年里,学生们各奔前程,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有的成了技术专家,但无论走多远,他们都没忘了“姜妈妈”。逢年过节,问候的短信会挤满姜老师的手机;得知她身体不好,学生们会轮流打电话叮嘱她注意休息。在沈阳的学生更是隔三差五就去她家里探望,帮着她买米、买面,打扫卫生。

如今,姜老师年龄大了,记忆断断续续,生活也渐渐无法自理,但她的晚年却满是幸福。姜老师的二表弟和弟妹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按营养师的标准给她搭配饮食,带她晒太阳,帮她按摩四肢。姜老师在新加坡的大表弟每天视频连线问候她,孙女也从美国带来她爱吃的零食、营养品;而学生们的到来,更是给她的晚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聚这天,学生们特意穿上了和当年上学时穿的款式一样的衣服,深蓝色的上衣,灰色的裤子,虽不如现在的衣服时尚,却满是青春的味道。他们围在姜老师的轮椅旁,齐声唱起了当年的校歌。歌声饱含深情。班长蹲在轮椅边,握着姜老师的手,一个个介绍:“姜妈妈,这是小何,现在是一名优秀的法官;这是小李,现在在广西开了自己的工厂;这是小张,在山西当老师,跟您一样桃李满天下;这是小王,在深圳做研发,已经拿了好几项专利……”姜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名字时,轻轻点头,眼里泛起泪光。有学生拿出当年的合影,照片里的少年们笑容青涩,姜老师站在中间,眼神温柔。如今照片里的人再聚首,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彼此心中的牵挂。

夕阳西下,小院里的笑声依旧。姜老师坐在轮椅上,被儿孙和学生们围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她的晚年,有儿孙做伴,不孤单;有学生的惦念相随,不寂寞。这份跨越四十年的师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她用一生践行的“师者仁心”,也如春雨般滋润了学生们的人生,让他们懂得了爱与责任,也学会了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姜老师的人生,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用平凡的坚守,照亮了四十多个少年的前路;她或许记不清太多过往,却被学生们记在心里,当成一生的榜样。这场四十年后的相聚,不仅是对青春的回望,更是对师恩的致敬——致敬那个把学生当成孩子的“姜妈妈”,致敬那段用爱浇灌的青春岁月,更致敬这份跨越山海、温暖一生的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