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位于盖州市的炮楼山日军碉堡。
市历史学会会员在炮楼山日军碉堡实地调研。
志愿者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
“马碑”的正、背面。
韩晓东(右)在民兴河畔接受记者采访。
引言
当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长空,九一八事变这一屈辱的历史涌上全体中国人的心头。警钟长鸣,为的是前事不忘、珍爱和平;铭记历史,为的是发愤图强、继往开来。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我市许多单位、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座旧碉堡 现存盖州城
本报记者 崔薇薇
在盖州市西城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绣龙森林公园内,隐匿着一座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修筑的碉堡。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这一军事工事,牢牢控制当时的盖平县,将这片土地彻底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如今,这座碉堡依然存在,成为营口地区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日本侵华罪证。
绣龙公园位于盖州市红旗大街道北,公园入口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贵鲜题写的“绣龙森林公园”几个大字刚劲有力。记者随市历史学会部分会员走进公园,广场北侧便是海拔120米的炮楼山,是盖州城内的一处制高点。初秋,丝丝凉意悄然袭来,山林依旧郁郁葱葱。沿着蜿蜒的林间小路一路攀爬来到山顶,日军碉堡赫然映入眼帘。
据我市历史学者阎海介绍,该碉堡是在前不久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碉堡呈圆柱形,红砖砌筑而成,外面包裹水泥,直径3米,地上部分高1.7米,室内高1.9米。碉堡周身开设了6个正方形窗孔,黑洞洞的,显示着当年的恐怖与血腥。碉堡北侧有一座拱形小门,连接着半地下防御工事。西北角还设有一个小通气口,内径宽0.3米、长0.2米。整座军事工事长7米、宽3米。
站在炮楼山巅远眺,盖州城全貌尽收眼底。山脚下的西北方向,便是原南满铁路盖平站(今盖州火车站)。侵略者妄图凭借这座碉堡,掌控交通命脉,遏制当地局势。
时光匆匆流逝,这座碉堡依然存在。它不仅是日军侵华的铁证,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的博物馆、纪念碑。时刻提醒我们:团结、智慧和坚韧,才是中国人最强大的武器。
一座博物馆 激励后来人
本报记者 孙文茹
9月14日,营口市站前慈善志愿服务队组织20余名志愿者前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展“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主题活动。
走进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随着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个个还原历史场景的展区……将大家带回腥风血雨、山河破碎的年代。志愿者们神情肃穆,有的驻足凝视展品,有的认真记录讲解内容。“看到当年日军侵略的罪证,想想如今国家的强大,更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志愿者赵芳感慨道。志愿者何心然难掩激动:“以前在课本里学过九一八事变,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实物,才真正感受到先辈们抗争的艰难。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返程途中,志愿者们进行了一场历史知识问答赛。大家热情高涨、踊跃抢答,有的快速回忆知识点,有的小声交流讨论,在你问我答的互动中回顾历史细节,巩固学习成果。大家表示,这种“边走边学、边答边悟”的形式,让历史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更让“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的信念深深扎根心底。
活动结束后,青少年志愿者们纷纷写下参观感受。站前区健康小学五年三班何心然同学写道:“站在巨大的残历碑下,凝视着‘1931年9月18日’这刻骨铭心的文字,它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中华民族的惨痛历史,我的心情无比沉重。”站前区红旗小学教育集团五年一班魏铂翀同学写道:“展区里,流离失所的难民照片、惨遭杀害的同胞遗骸……让周围的空气都凝结着悲痛。循环播放的《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字字泣血、句句铿锵,更让我读懂了歌曲背后蕴藏的不屈精神与无尽力量。”市第十七中学九年十一班丁俊熙同学写道:“走出博物馆,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坚定。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吾辈绝不会让历史重现!”
一块军马碑 佐证屈辱史
本报记者 丁海林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市历史学会向市博物馆捐赠文物“马碑”,有力佐证了日本关东军“大石桥守备队”的侵略历史。
该碑为立方体,石质,高75厘米、宽26厘米、厚14厘米。碑体正面碑文为“军岳号之冢”,背面铭文为“昭和二年二月十二日鼻疽依杀”“大石桥守备队乘马者一同”等字样。
经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文物专家和营口历史研究学者对碑文的解读得知,这是日军为一匹死掉的军马所立的墓碑,“军岳号”是马的名称。“昭和二年”为公元1927年,“大石桥守备队”是“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大石桥第三大队”的简称。日本通过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获得南满铁路权益后,大石桥成为“满铁附属地”核心节点之一。随后,日寇又以保护铁路及附属地日本居民安全为由,分期分批派遣武装部队进驻南满铁路沿线,名曰“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大石桥守备队最初于1907年派驻,驻地为军马工厂,番号八三四部队。人数最初30余人,之后逐年增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人数迅速增至200余人,最多时达500余人,成为日寇在南满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
“鼻疽依(因字迹模糊,这个字不确定)杀”,大概意思是这匹马因得了鼻疽病而死。另外,由于当时军马很稀缺,所以,日军很多人分乘同一匹马,故出现“乘马者一同”字样。
今年4月,市历史学会会员在文物市场发现了这块墓碑。当了解到大石桥守备队旧址就在大石桥市蟠龙山附近,现已不复存在,而这块碑是大石桥守备队曾经存在的实物铁证后,市历史学会便出资购买下来,并无偿捐赠给市博物馆。
市历史学会会长袁晓明说,经查阅史料得知,当年约有1.7万名中国劳工在大石桥市镁矿被日本侵略者奴役致死,尸体被随意丢弃,成了大石桥市虎石沟万人坑内的累累白骨。日本侵略者从不理会中国人的死活,却大费气力给一匹死去的军马立碑。这块“马碑”,再一次佐证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与残忍。
一条民兴河 润泽新家园
本报记者 赵 颖
9月16日,记者来到民兴河公园。站在木制曲廊远眺水面,民兴河宛如一条玉带,曲折蜿蜒。芦苇在微风中摇曳,海鸥不时掠过水面;岸边,四座石刻雕塑墙静静矗立,诉说着城市的百年变迁;不远处的带状公园里,网球场、篮球场上传来阵阵欢笑声……很难想象,这条承载着营口人今天幸福生活的景观河、生态河,曾是流淌着血泪的“奉仕河”。
据原市史志办主任韩晓东介绍,194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营口期间,强迫中国劳工以“勤劳奉仕”之名开凿人工河,最初命名为“奉仕河”,每一寸河道都浸透了营口人民的苦难与血汗。1948年营口解放后,对这条河进行重新扩建,赋予其“民业兴旺”的美好寓意,正式更名为“民兴河”。
此后数十年间,民兴河承担起城区与农村的排水、排灌功能。1982年再度扩建,1986年机械清淤。2009年,市委、市政府将民兴河改造工程纳入“五大惠民工程”。2015年,我市开始对民兴河黑臭水体进行治理。经过数年努力,民兴河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的生态美景。2019年,我市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获得国家专项补助资金3亿元。
借助示范市政策与资金支持,民兴河的提升改造更进一步。我市重点对民兴河(庄林路—得胜路)进行升级,修复改造5700米河道及南北河岸平均宽度60米范围内的河道环境、两岸景观与水利设施;改造清华路(青花大街—原民兴河路)西侧绿地,改造长度1380米、改造面积15.7万平方米。如今,每到夜晚,民兴河两岸灯光亮起,光影与河水交相辉映,成为市民夜游的好去处。
民兴河的改造不仅体现了“生态美”,更注入了“人文魂”。民兴河公园内,四座石刻雕塑墙,成为展现营口历史的“立体教科书”。公园健身区域,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一应俱全,单双杠、漫步机等健身器械数量充足。“这里环境好、场地宽,早晚都有很多人来锻炼,周末还有市民在此搭帐篷、聚餐,特别热闹!”家住附近的王女士笑着告诉记者,民兴河已成为她和家人休闲放松的“后花园”。
韩晓东说:“从‘奉仕河’到‘民兴河’,变的不只是名字,更是从屈辱到幸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