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开镰 喜迎丰收

2025年09月19日

割下金秋第一把沉甸甸的水稻。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9月15日清晨,随着一声“开镰啦——”大石桥市石佛镇北营村800多亩稻田里,农户们纷纷挥动镰刀,割下金秋第一把沉甸甸的水稻——大石桥市禾源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秋收“开镰礼”正式开启。

农户们脸上的笑意,让人想起旧时农耕场景:开镰前,先辈们总要先摘下几穗饱满的稻谷,祈愿“颗粒归仓 岁岁丰登”。在中华农耕文化里,开镰承载着“稻熟天下足”的民生期盼。如今,这古老的农耕仪式,正与营口现代农业的蓬勃图景交相辉映:60栋工厂化育秧大棚培育的壮苗、全程机械化的收割作业,让传统开镰有了新内涵——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粮”,营口农业的丰收底气愈发厚实。

作为此次开镰的“主角”,稻花香6号水稻藏着合作社的“丰收密码”。“选这个品种,就是奔着‘早’和‘香’!”合作社负责人李泽解释说,稻花香6号虽非产量最高,却是成熟最早的水稻品种之一,口感香糯的特性更是深得消费者喜爱。“农耕讲究‘抢农时’,我们种庄稼也要‘抢市场’。”李泽笑着说,从收割到加工上市仅需一周,9月20日至26日这批大米就能端上市民餐桌,目前浙江、辽宁等地的企业已订购3万斤,“这开镰的第一刀,就割开了销路!”

能让“早稻”抢占市场,离不开合作社的硬核实力。成立于2015年12月的禾源合作社拥有1000亩水稻种植基地,不仅是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服务组织,更在政府指导下,扛起了营口水稻产业创新的大旗——承担营口市水稻新品种展示、耕地质量监测、有机肥替代示范等项目。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推出的“营口好米”系列产品从营养套餐米到富硒私人订制米,再到认养蟹田米,每一款都带着“科技范儿”,也让“营口好米”的招牌越擦越亮。

稻田边,还有一群特殊的“观察者”——来自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等外省市的种粮大户、粮食经销商早早等候,只为近距离考察稻花香6号的长势,计划引进这一优质稻种。“看到这稻穗的饱满度,就知道是好品种!”蹲在田埂上,经销商张兴杰捻起一粒稻谷仔细查看,“营口开镰的丰收景象,就是我们选种的‘定心丸’。”

“开镰见丰收,今年更是好年景!”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伟介绍说,中央各项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营口落地生根,今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迎来大丰收,实现了多年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从北营村的800亩稻田到全市的广袤粮田,开镰的热闹场面,诠释了营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夕阳西下,收割机仍在稻田里穿梭,满载稻谷的车辆正驶向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人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季的稻谷,更是拥抱科技、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