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破冰

——用“真金白银+制度创新”筑巢引凤

2025年10月13日

本报记者 叶 梦 刁雪峰 刘 征

编者按

孔雀东南飞,东北留人难。长期以来,人才外迁、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失,是制约东北地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营口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港口城市,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底蕴,又有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我市正通过政策磁力与城市温度的“双重奏”,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人才生态圈,写下“孔雀东北飞”的生动案例。

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孔雀为何东北飞》第一篇《政策破冰——用“真金白银+制度创新”筑巢引凤》。

日前,“营口号政校企引才专列”第三次走进甘肃省兰州市,开展“河海营口 职等你来”招聘活动。在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招聘现场,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辽宁金天马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带来了190多个优质岗位,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助推老工业基地与西部高校人才对接,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我印象当中,营口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我们学校吸纳人才了。我就是营口人,这几年家乡发展特别好,我想用我所学助力家乡发展。”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吴蕴含说。

从2023年开始,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启动实施的“走进西部 引才入营”专项行动正式实施,我市带领重点企业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部分高校,开展互访交流并组织召开校园专场招聘会,在宣传城市、推介就业政策的同时,吸引高校毕业生来营创业就业。

今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田雨,如今已经是辽宁希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化学清洗工程师。他坦言,之所以选择到营口就业,是我市的组团招聘让他倍感安心。让田雨记忆犹新的是,“毕业找工作时面临很多公司,集体统一的人事部门来招聘还是很少见的。”通过优化招聘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等一系列破冰行动,营口正让越来越多像田雨一样的青年人才,愿意在东北实现梦想。

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的王敬潮和他的女朋友,双双把就业目标瞄准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除了公司给毕业生的安家费之外,营口这座海滨城市让他们非常向往。营口的房价是吸引他们俩的“很重要的一个点”,“这样我们的压力小了,生活的幸福指数就高了。”

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政府搭台、企业“抱团招聘”的形式,也远胜于以往的“单打独斗”,让企业招聘也更加有底气。

辽宁希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招聘整体效果和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都比较高,公司对他们很有信心。

在“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上,我市直击人才在安居、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核心需求,推出涵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科研经费等在内的多元素激励措施。

制度创新是我市吸引人才的“法宝”。针对传统人才评价中的“唯学历、唯职称”的局限,我市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将技术成果、项目效益、行业认可度等纳入评价体系,让实干型、创新型人才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同时,在人才服务上推行“一站式”办理,简化审批流程,为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让人才在营口安心干事,舒心发展。

对于来营、回营就业的大学生,市人力资源和就业事务中心通过实施“就业无忧工程”,发放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为其消除后顾之忧。对于引进大学生人数较多的企业,通过“送政进企”精准服务,为绿源能源、敬业中板、石钢京诚3家企业140余名新到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政策宣讲和现场答疑。

‌从人才的“东南飞”到如今的愿意“东北飞”,营口的实践证明,政策破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才在营口充分实现价值、找到归属感,还需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