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营口 岁月留声

从1945年10月20日老式电子管收音机里传出“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声呼号,到今天的云端直播间里响起“亲爱的网友们,这里是美丽营口”的温情问候,营口人民广播已经走过整整八十载岁月。 八十载,三代人,一条心。从“一部旧机器、一只老话筒”到“多平台、全矩阵”,营口广播人秉持“为党传声、为民发声”的初心,走过艰辛创业的过往,投身融合创新的今朝,把电波里的声音、屏幕上的温度,化作“为营口发声、为振兴助力”的强劲力量。 为庆祝营口人民广播创建80周年,本报记者采访了数位播音员、主持人,通过他们的奋斗经历、生动实践,感受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激荡以及广播人深情的守望。

2025年10月17日

杨帆

丁雷

李程(左)

泓颖

婉笛

远方

流金岁月里的“金话筒”

“营口人民广播电台,292.4米,1026千赫,听众朋友早上好!现在开始播音。”这句清脆响亮的开场白,曾在营口的清晨回荡了数十年,陪伴几代人成长。这声音来自她——我市唯一“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杨帆。

说起与营口广播的情缘,杨帆总会想起儿时的梦:“小时候,我总趴在收音机前,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曹灿爷爷讲小说,心里悄悄盼着,要是能钻进收音机里说话该多好。”

1985年,杨帆终于考进营口人民广播电台。那时候,记者们手写的稿件缺乏统一规范,字体五花八门,繁体字、连笔字混在一起。为了不播错一个字,杨帆每天都把稿件揣在兜里反复琢磨,录音间没人,就溜进去练气息、顺稿子……很快,沉稳大气的她成了最受听众欢迎的播音员。

2004年,杨帆主持创办《营口政风行风热线》。那时常收到听众来信,有反映房产证办不下来的,有农民工求助讨薪的。杨帆带着团队创新形式,让职能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当场解答问题,设《回音壁》跟踪督办,联合政府纠风办出台“硬规矩”:上线表现纳入行风评比,栏目组有“一票否决权”。15年间,这档节目解决了4.8万件民生难题。杨帆说:“话筒不是用来‘念稿子’的,是用来替老百姓传声的。”

2009年记者节,杨帆赴京领取中国播音主持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她是当年全国十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来自地级市电台的播音员。营口市委市政府授予她“杰出成就奖”。

走上副台长岗位后,杨帆每周坚持主持四档节目,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教年轻人“话筒前的状态”“语言表达技巧”,举行主持人大赛、优秀作品赏析,还带着年轻记者下基层采访。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营口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七年包揽辽宁省“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称号。

杨帆退休后,营口新闻传媒中心邀请她做营口广播老年栏目义务朗诵辅导老师,她一口答应。后来又给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团授课、开展播音艺术公益活动等。四十年流金岁月,杨帆用话筒记录时代,用声音温暖人心。她的“金话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媒体人,把热爱刻进骨子,把责任扛在肩上。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四十二载电波情

在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是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营口广播播音员丁雷以其富有磁性的嗓音、敏捷的思维与博学的才识,成为陪伴无数听众成长的听觉记忆。

1971年,17岁的丁雷在市第三中学就读期间,恰逢营口广播来学校选拔播音员,他凭借天赋与潜力被选中,踏入当时位于楞严寺公园北门附近的电台小楼。丁雷以“模仿+苦练”开启播音自学之路。为掌握更多汉字的读音,他翻烂了三本《新华字典》,向老同志学习气息与吐字,长期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以《人民日报》等报刊为素材勤学苦练。

1972年5月,营口广播筹备自办节目,新闻节目每周7天、每次30分钟,初创时期,男播音员仅他一人。每日四次天气预报直播尤为关键,他需打电话到市气象台,记录当天天气情况,再准时播报。清晨第一次播报时间是6点25分,无论风雨,他必须在4点50分前到岗,检查设备、排除故障,每天早出晚归成为常态,而他始终保持着播出“零事故”的纪录。

1992年2月16日,大型直播互动文艺节目《空中乐园》开播,丁雷主持。节目设置点歌祝福、猜谜答题等环节,直播间电话“2834600”一度家喻户晓。从播音员到主持人,他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展现出敏捷的思辨、掌控与组织能力,使该节目成为营口广播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此外,丁雷播讲的小说《第二次握手》《黑雾》等,深受听众喜爱。

1993年任新闻频道总监后,丁雷创建《股市点评》《司机茶座》等栏目,以连线互动形式贴近百姓生活;创办《华联直播室》,推出歌手打擂等文艺活动,创新不断。1996年9月,在辽宁省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他与杨帆共同担任现场解说,因表现突出获市政府嘉奖。

担任副台长后,丁雷常勉励年轻同仁,新闻工作者应既做“杂家”,也要成“专家”,博中求精。他多次荣获播音与主持节目一等奖,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由他作词的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台歌《光荣的广播人》,正是其心声的写照:“我们是光荣的营口广播人,肩负听众的希望,铭记党的使命……”

如今,丁雷已退休十余年,但谈起广播,眼中依然闪光。他的声音与故事,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记忆,深沉而悠长。

本报记者 邰澜澜

电波里的“三国风云”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深秋,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评书泰斗袁阔成调整好麦克风距离,檀木折扇在案头轻点三下,倏然一声“话说天下大势”如惊雷乍响,开启了广播版《三国演义》的传奇录制。今年82岁高龄的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编导李程是袁阔成的专职评书编导,袁阔成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由她录制。

1980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录制《三国演义》,最终选择了和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录制小组来到北京后,袁阔成推掉所有能挣到快钱的商业演出活动,专心致志投入《三国演义》的改编创作中,一呆就是10年。

李程认为,在书场表演中,评书演员的一个精彩亮相,会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可在广播中,听众看不到你的表演,对演员的功力及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说书就要抓住“书魂”。在京录制《三国演义》期间,李程和袁阔成颇费心思之处,就是如何运用现代意识去“评”这部历史名著,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书魂”。评书的特点是“四两说、千斤评”,想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前提是掌握大量相关资料。他们组成录制小组,前往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多月时间,他们下了火车上轮渡,下了轮船转汽车,先后来到湖北、四川,去了武汉、重庆、镇江、三峡、汉中、长坂坡、荆州、白帝城等许多地方。在一些遗址前,袁阔成实地说起三国故事,别有一番情趣。此番出行,增长了不少知识,有了很多切身感受,对录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塑造人物方面,李程和袁阔成竭力避免对大众熟知的人物进行标签化塑造。语言运用上,尽量不用传统评书中的套话,比如把老书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改成文采斐然的语言收束,既总结了前文,又设置了悬念。

多年后,聊到评书《三国演义》的成就,袁阔成仍不忘感谢评书编导们当年的付出,其中既有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编导李程,也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导陈开和袁枫。袁阔成说,将这样一部重要作品改编成评书,编导和他都饱含敬畏之心。编导们逼着他写人物分析、录制心得,大家在一起逐字逐句进行推敲……营口人民广播电台与袁阔成将《三国演义》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为评书的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

本报记者 曹 巍

电波深处的坚守

从电波那端的忠实听众到电波这端的发声者,泓颖用23年时光,在声音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条从热爱到使命的长路。

1974年出生的泓颖,从小听着“电匣子”长大,对电台满怀向往。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营口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主持人、记者。泓颖说:“那种从聆听者变为讲述者的转变,让我倍感骄傲。”

2007年3月4日,我市遭遇罕见暴雪。那一天,泓颖在直播间连续奋战7个小时,化身城市交通“空中调度员”,用声音为城市打通一条条生命通道。这样的“应急时刻”,在她23年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作为营口新闻传媒中心FM95.1营口交通文艺广播的一员,近20年来,她与团队共同参与我市防汛减灾及冰雪、洪水、大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及时发布应急措施,稳定公众情绪,回应社会关切。因在应急传播中的责任与担当,她被称作“应急广播战士”。

电波不仅传递信息,更传递温暖。2016年,泓颖带领同事,依托电波发起爱心募集活动,为201名留守儿童实现了新年心愿;2019年,盖州果农15万吨葡萄滞销,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统筹推动下,泓颖在节目中发出助农呼吁,短短7天,近12万吨葡萄销售一空。

网名“爱要坦荡荡”的出租车司机表示,收听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已成为他的习惯:“泓颖和其他主持人不仅用声音陪伴我们出行,还组织我们去农村小学看望那里的孩子。记得那天,天气很冷,但主持人与孩子互动时,他们脸上的笑容,让人心里暖暖的。”

大石桥市沃野农机合作社村民朱宏威,听广播已有30余年。去年,泓颖和同事走进她的稻田开展直播,一位客户通过直播,一次性订购了800单大米。朱宏威感慨:“是神奇的电波帮我们把好大米送上消费者餐桌,也让我们对未来更有底气。”

从“电波传声”到“责任担当”,泓颖始终坚守传播一线。她不仅是听众口中亲切的“颖姐”,也是带领团队不断突破的广播部负责人。2025年2月,泓颖入选“营口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 人才。

泓颖坚信,电波无形,却能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继续做那个在电波深处坚守的人,用声音为时代留痕,为城市点灯。

本报记者 赵 颖

广播里有我满满的青春

“你看,当年的桌子、周围的环境多简陋,再看看现在的现代直播间,变化真是不敢想。”婉笛指着一张旧照,语气里满是感慨。自1994年踏入广播行业,这位资深从业者已在“声音的世界”里坚守了31年。

1994年,婉笛的广播生涯从一间平房起步,“那时,办公、直播都在平房里,技术台上方常年挂着一块塑料布防止漏雨,偶尔还有老鼠‘串门’。”条件如此简陋,她和同事却从没觉得苦,“大家一门心思扑在广播上,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彼时,户外直播悄然兴起,婉笛成了最早“吃螃蟹”的人。“最忙的时候,一周要做四五场户外直播,这场刚结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就得立刻投入下一场的准备。”除了市内直播,她还常往返盖州市、大石桥市等,“那时候路况不好,去一趟要花很长时间,可没人抱怨,只觉得能把广播的声音带到更多地方,值了。”

谈及广播对自己的影响,婉笛坦言,这份职业让她遇见了更鲜活的自己。尤其是近几年的直播经历,让她在人间烟火气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去年大菜市,为助力秋菜销售,她跟着学习腌酸菜、萝卜的方法。在她看来,广播就像一位“引路人”,让她在学习与实践中变得更全能。除夕值班,更成了婉笛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每年除夕基本都在直播间里过,从没觉得累,反而觉得‘就该这样’——听众过年想听广播,我们就得在。”

三十载职业生涯里,有太多温暖的瞬间被她深深珍藏。2016年5月24日,婉笛牵头,组织盖州市绵延希望小学的10名留守儿童走进营口市区,“带他们看立交桥、看大辽河,吃平时没吃过的好吃的,还住了一次酒店。”“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我知道了,广播不只能传播声音,还能传递善意。”

参与“海外学子创业中”活动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思维与语言习惯都有差异的海外学子,婉笛起初也犯难,“不知道该怎么备稿,完全猜不到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但她没有退缩,以“真诚”为钥匙,打破沟通壁垒。活动结束后,海外学子们特意通过主办方发来邀请,希望她参加欢迎宴,“那一刻特别感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广播工作、对我们团队的认可。”

回望三十载广播路,婉笛用三个词总结自己的心情:“幸福,自豪,骄傲。在广播里,有我满满的青春。”

本报记者 孙文茹

在热爱里行走

海风轻拂,夕阳的余晖洒在辽阔的滩涂上。一只只候鸟振翅而起,浪花般翻涌天际,构成震撼人心的“鸟浪”奇观。不远处的芦苇丛边,一人屏息凝神,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壮美瞬间。他就是FM95.1营口交通文艺广播主持人——远方。

从军营里的朗诵爱好者,到广播电台夜话节目的声音守护者;从《营口政风行风热线》中敢于发声的舆论监督记者,再到如今活跃于新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创作者,远方的职业轨迹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拓宽、改变,贯穿始终的,是对新闻事业的初心与敬畏。

“小时候,家里那台老式收音机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回忆童年,远方的眼中泛着温柔的光,“每当夜深人静,听着主持人娓娓道来,我就觉得,那个小小的声音盒子,藏着整个世界。”源自童年的向往,让他在退役后毅然选择走进营口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成为《夜夜故事会》的主持人。

那时的远方,用温暖的声音陪伴无数听众入梦,用心挖掘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动人篇章。转入《营口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后,为了更真实地呈现事实,他主动端起摄像机深入一线,采访、写稿、剪辑、策划,完成了从“声音传播者”到“全能型记者”的蜕变。

2018年,交通文艺广播成立,远方迎来新的舞台。他加入以发布新车推荐、二手车信息以及汽车修理和维护保养为主题的《汽车大管家》节目,还在《与君同行 乐游营口》节目中带听众领略城市之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远方尝试拍摄短视频,分享家乡的自然风光。没想到,一段鸟浪视频意外走红,“那一刻我意识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交融共生的。”从此,他开启了“手机+无人机+脚本创作”的全新工作模式。6年时间,他在抖音发布作品6000余条,收获3.1万粉丝、近160万点赞,多部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央视网等权威平台。

“远方,你发哪儿的美景,我们就去哪儿旅游,就信你!”粉丝的一句朴素的话语,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一次,黑龙江省的粉丝驱车千里专程来营口观鸟,只为亲眼见证视频中的奇迹,“那一刻,我不再只是一个主持人,而是城市的推介者、美的传递者。这种存在感,让我燃起了作为媒体人的自豪。”

如今,远方依然每天奔波于节目直播、选题策划与外景拍摄之间,手机支架和无人机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他说:“我不是在工作,是在热爱里行走。”

本报记者 丁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