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德育主任江华(中)带领学生上心理健康课。
在大课间整齐的队伍里,偶尔有几个慢半拍的身影,在老师的轻声鼓励下快步跟上;
作业本里,偶尔出现的“特别答案”,总会收获老师充满耐心的批注;
教室后排,偶有家长静坐陪伴,那是为了助力孩子更快适应集体……
这些“不一样”的画面,是西市区英华小学校园里最温暖的风景。在这里,全体师生用爱与包容,悉心呵护特殊需要的学生,让“融合教育”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英华小学地处市区西部,有的学生家庭面临生活与教育的双重负担,个别孩子存在肢体残疾,语言、智力发育迟缓等情况。如何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的学习节奏与成长需求不受影响?英华小学开展“点亮生命、静待花开”融合教育实践,在科学规划下,为所有学生搭建共生共长的平台。
爱心守护: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我们是老师,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做学生的‘守护者’。”这是英华小学老师们的共识。对待班里的特殊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早晨还要看看孩子洗没洗脸,帮着梳头、剪指甲,没吃早餐就自己掏钱买来面包和水。对于课程,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尽力而为——有的能写几个字也值得肯定,有的能认出词语就是进步。
这份“特殊关注”从不脱离集体——特殊学生要和同学们一起拔草、清理校园,在劳动中学习协作;参与大课间、升旗仪式、研学游,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归属感。老师的目光始终兼顾全体,既牵着特殊学生的手慢慢走,也关注普通学生的课堂反馈,确保教学进度不脱节,每个孩子的疑问都能得到及时解答。
特殊关怀: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对特殊孩子的关怀,绝不是以影响普通孩子为代价。”这是英华小学融合教育的底线。周兵老师班里的牛牛(化名)语言发育迟缓,她为牛牛制定了单独的学习小目标,利用课后10分钟帮牛牛梳理生字,班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主动与牛牛组队,让普通学生在帮助他人中学会包容。得知牛牛家庭困难,周老师自费买来复读机帮他练习发音,这份用心不仅温暖了牛牛,也让班里的孩子懂得了“互帮互助”的意义。
李娜老师班里的天天(化名)有轻微智力障碍,她经常通过微信单独和天天妈妈沟通。看到天天书皮没包好,她悄悄帮忙;发现天天写字有进步,她在全班表扬,既给了天天信心,也让其他孩子明白“进步不分大小”。暑假里,李老师牵挂天天的安全,单独联系天天妈妈,提醒确认孩子行踪。
融合有度:科学规划,守护全体成长
英华小学对融合教育有着清晰的“准入原则”:接收的特殊孩子需具备基本自理能力,身心发育情况能大致跟上班级整体节奏;允许家长陪读,但陪读过程需遵守学校纪律,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我们绝不会为了‘融合’而牺牲普通孩子的教育质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翠环明确表示,“接收特殊孩子前,学校会充分评估,确保他们融入集体后,既能得到针对性帮助,也不会打乱班级教学节奏。事实上,很多普通学生在与特殊学生的相处中学会了体谅、耐心和责任,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理性选择:寻找最适合的成长路径
“不是所有特殊孩子都适合普通学校,也不是普通学校会无限制接收特殊孩子。”这是英华小学对家长最真诚的提醒。
对于生活能自理、能适应集体生活的特殊孩子,普通学校的集体环境能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但对于完全封闭在自己世界、需要专业干预的孩子,学校会建议家长选择专业特教机构,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期。“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张翠环说,“英华小学的融合教育,是为了让每个走进校园的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慢慢长成最好的样子。”
在阳光满溢的校园里,每一颗心都被珍视,每一个梦想都被呵护。不同的花朵正循着自己的时节,悄然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本报记者 邰澜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