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王 奥
2025年1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对涉及灾后援建的应急管理、社区工作的基层社会治理、养老与教育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和部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晰的指示与引导。
教育是基础性民生问题。基础教育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第一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命运与发展。基础教育不仅事关国家发展未来,也是集教育大计、生育率提高、内需消费扩大、社会矛盾化解、经济发展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性问题。2025年5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从社会治理的视阈来看,基础教育的议题直接与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流动性充足、区域间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供给将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参与者高效融合形成合力,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在社会治理视阈下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必然。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从《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到《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体现了党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以贯之。聚焦社会治理视阈下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成长之路,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基于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实现学生个人目标最优化和基础教育价值最大化双目标。现实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通过机制构建实践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等。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丰富深入的实践。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尝试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重要性与必然性方面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人口现状、产业布局等梳理共性问题;二是理论阐释主要聚焦从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内涵、理论基础、协同样态、功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三是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是协同合作的基点,聚焦于如何明确三方协作与各方分工。实践探索方面:主要关注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有效对策,研究美国、韩国等域外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但从社会治理视阈,也即多主体、多路径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较少。综上,本领域研究在中国形成了涉及价值内涵、责任边界、实践探索、挑战与难点、数字化赋能以及区域间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旨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科学协同合作,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运用公共管理、管理科学、社会学等理论及其方法论工具,从社会治理视阈对家校社多方主体协同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对社会治理视阈下的家校社多方主体协同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比较分析;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方面的创新性尝试,学术方面形成管理科学中的系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新的探索。实现理论对现实的指导,如对当前社会“双减”政策落地、校园霸凌、学区房炒作、教育公平、课后服务、用餐安全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时讲到:“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党和政府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强大依靠”。坚持党对教育领域的科学领导,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其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辽宁有人均高校科研机构数量较高的优势,通过夯实基础教育的根基,释放家校社协同发展动能,发挥基础教育对学生群体的创新思维引导优势,从而为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人才储备。
学生牵动家长,学生共性问题则构成社会性问题。围绕学生主体而来的教育公平、校园教育质量、高价学区房等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关注并及时有效化解。如,清晰辨认学校在“校园霸凌”事件中的人性和法律职责。第一、由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竞争观。引导学生个体树立积极的竞争观,培养核心竞争力,面对问题有思路、面对挫折有勇气。第二、增加教育平等宣传力度。消除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和社会之间的隔膜,增进多方互信,从心理层面给家长焦虑的情绪降温。第三、增加学校和家庭心理辅导建设。在社会日益多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矛盾心理问题复杂多发的背景下,通过及时必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化解学生、家长、社会各方的心理问题,引导个体和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
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基础教育的包容性发展,离不开良好公共政策的引领,如“双减”政策、“阳光派位”政策等。从政策设计之初便引入对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办学秩序监管等的高度关注,再到政策执行过程的严格监管,对政策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修正等。突破以下重点议题:第一、引导更加关照贫困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进城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第二、加大对乡村等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三、强化教育监管,健全教育立法,规范招生及办学秩序。
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个体的教育生活质量和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青年是数字技术运用和发展的主体。深度激活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运用,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智慧校园、智慧教学等应用场景,赋能教学过程、监管过程、学生成长过程,并引导学生主体创新性思维的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党在经济领域发展的最新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即是创新,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第一、发挥师资教学主体作用,增加课堂创新能力启蒙、养成、训练各环节教学内容。第二、深度推进兴趣社团、课后服务等进校园活动,增加学生主体兴趣培养机会。第三、建议“小升初”及中考应试设置中,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类实操题的出题比例,以考试的“指挥棒”积极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作者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