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营口的不屈抗争(一)

2025年10月24日

练军营官兵。

1895年3月,日军占领营口之后将清军水雷营布在辽河入海口的水雷起出。

营口西炮台。

营口西炮台的火炮。

王 辉

第一章 甲午激战西炮台

中国近代史写满了屈辱和伤痛。地处东北的营口从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三次被日寇侵占,山河破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洋务运动”也始于这一年。洋务运动期间修筑的西炮台从诞生那天起,即坚守于此。

如今的西炮台已成为遗址。最初对其进行破坏的,就是在甲午战争中侵入营口的日军。

动荡的清末,辽河大平原南端,河与海连接的辽东湾东岸,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芦苇荡里,强壮的汉子们和着劳动号子,正在填地筑台。他们是当年驻守营口的清军,负责修筑守卫东北门户的大型海防工程——营口大炮台(今营口西炮台)。

1882年,守卫海疆的堡垒开始修筑。至1886年,这座依靠黄土、粗砂、白灰和黑土灌浆铸就的坚固堡垒,犹如一只紧握的拳头,时刻准备给来犯的敌寇狠狠一击。

炮台的环形台体直面大海,拱卫着要塞,采用灌浆板筑夯造的炮台足以抵御洋枪洋炮的攻击,飞来的炮弹只能留下一个点痕,避免了砖石筑炮台遭到轰击时残砖碎石飞溅对守军的危害。从此,营口的海岸向来犯的强盗树起了屏障。

西炮台整体建筑包括:炮台、护台壕沟、城墙、城门、影壁墙、蓄水池、水洞、吊桥、军械库、火药库和兵营等,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炮台共有3座,一大二小呈品字形布局,形制相同,大炮台居中,也是制高点,2座小炮台分列两侧,3条马道从台顶直通兵营。台顶周围筑有矮墙,墙下是密置的暗炮眼8孔,面向大海,与3座台顶火炮构成交叉火力网,可以有效地控制海面和滩涂射程内的区域。

炮台因位于营口市区的西部,俗称“西炮台”,其原名为“营口大炮台”,这个名字是向清光绪帝呈报之名。

建成后的西炮台火力配置十分强大,根据《营口县志》所记可知,配备各式火炮52门,足见清政府十分重视经营这座炮台。其中花巨款购买的国外新式火炮——德国造克虏伯大炮,是可以360度旋转的钢铁后膛速射大炮。德国在19世纪中叶曾依靠该炮的威力,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

克虏伯大炮的名声在近代世界上几乎是尽人皆知,而在中国的名气更大。当时,旅顺鸡冠山、威海刘公岛及厦门胡里山等中国沿海炮台,都有克虏伯大炮的身姿。西炮台安放的克虏伯大炮,射程完全能覆盖当时营口水道的入海口、商埠,甚至能远及市区东部的崔家席坊村。

依靠洋务运动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军工业,也为当时的军事要塞提供了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新式火炮,快速装备到了西炮台,还配备有清军的水雷营。非常注重西炮台布防的清政府,全力对作为东北经济金融的中心和门户的营口进行防卫。

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曾派出“探子”刺探情报。这些情报人员或以经商为由头,或以游览为幌子,获取了大量的军事情报。摆在辽河入海口岸畔的西炮台,成为日本探子“关注”的重点目标。从甲午战争时,日军选择从陆路、也就是西炮台的背面进攻营口来看,足以证明西炮台强大火力的威慑力量。

最早驻守营口的清军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隶属驻营口的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节制,称“道标营”。晚清时,因使用洋枪训练军队,故称“练军”或“洋枪队”,光绪六年(1880年),盛京练军正式编成3000人的“奉字军”,分为前、后、左、右、中、步六个营,由左宝贵统领。

光绪七年(1881年),时任营口道台的续昌奏请清廷准予在辽河入海口左岸修建炮台(今营口西炮台)的时候,道标营的旗兵已在这里度过了15年时光。此时,官兵已老弱,难以担起保卫海防的重任,故而决定将道标营的旗兵遣返原籍,由盛京将军派前营管带(相当于现在部队的营长)马筱昌率练军250余人来营口驻防,同时兼修炮台。当年秋天,又派清军前营步队管带乔干臣接替马筱昌。

乔干臣来到营口后,发现修建的炮台工程量很大,需用大量人力,但当时兵力不足。为了保证炮台的质量和修筑进度,于是奏请再增兵250人。至此,全部清军分为前、后、左、右、中、副前、副后、亲兵、骑兵九哨建制,共540人,因配备骑兵,改称“营口海防马步练军营”,简称“练军营”。参加修筑营口炮台的,还有奉军翼长左宝贵部、河南提督宋庆部。待西炮台修筑完毕后,营口练军营就驻守在此。

当时,日本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大办军火工业,建立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东条英机》一书里有这样的记述:“从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例,即可见其扩充军备的程度之高和步伐之快,1890年军费开支就已占国家预算的30%,1892年军费开支竟然占了国家预算的41%。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与日俱增,整个国家犹如一部为了战争而加速运转的机器。”

对于日本这种不正常的军费增加,清政府还没有认识到战争危险正在加剧。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统治中国的清朝政权主要忙于两件事:对内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对外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运兵船被击沉。同时,日军向牙山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清政府被迫采取反侵略抵抗。虽有左宝贵、邓世昌等一批顽强的将士死战到底,尽管有许多战斗场面十分激烈,却无法扭转中国被动不利的战局,清军退到辽东半岛。

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后,一路北侵。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时为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第一旅团长。

1895年元旦,日军集结于普兰店。两天后,乃木希典指挥日军北犯盖平城(今盖州市)。驻扎在熊岳城内的清军见将被日军合围,急忙从熊岳城北撤,盖平城暴露于日军的枪口之下。

驻守盖平城的清军计有13营,约5000兵力,把守盖平城各处要隘以阻日军进犯。元月10日晨,乃木希典指挥日军向盖平城发起总攻,激烈的枪炮声不绝于耳,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均有死伤。清军终因不敌被破城,盖平城失陷。

攻陷盖平城的日军兵临战略要地大平山,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更加惨烈的山地争夺战。战斗中双方互有攻守,74岁的老将宋庆“驰驱冰雪中”在阵中力战不退,“战马三易,均被炮毙”。最终,日军在付出阵亡400余人的代价后,兵力不足的清军抵挡不住向西退守,大平山陷落,战火烧到营口城下。

清军驻营口的守军将领蒋希夷贪生怕死,未加抵抗就率其“希字军”逃到辽河北岸。一支2000人的队伍说跑就跑,根本没拿军人守土有责当回事儿。

日军敢如此嚣张,是吃准了清政府和清军的无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暴露了清政府的颓势。但在洋务运动进行的35年间,清政府开设兵工厂,组建新式海军,沿海修筑炮台,一系列的军事成就,也让日军感到了军事威慑的存在。因此,对进攻西炮台不敢大意。

疯狂的日寇占领营口后,准备向驻守西炮台的清军发起进攻,欲占领这处军事要塞。在乃木希典指挥下,1895年3月6日中午过后,日军向营口西炮台发动猛烈进攻。

炮台里的清军在管带乔干臣的率领下,调转炮口,对日军给予炮击,拼死守台,爆发了顽强抵抗日军入侵的战斗。同时,埋设在炮台壕沟内的水雷炸死了想趁夜偷袭的日军士兵,一路上狂追清军的日军终于在西炮台前停了下来,面对顽强的炮台守军无计可施。

第二天午夜时分,狡诈的日军悄悄接近西炮台,突然向清军发起进攻,早有防备的清军官兵奋起抵抗。但由于前一天夜里下起了雨,日军趁着雨夜切断了水雷的电线,清军水雷营溃散。拂晓时分,日军接近炮台并绕至墙下,炮台守军的大炮失去威力。又经激烈的短兵相接,西炮台失陷。孤军无援的炮台守军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到辽河北岸。恼羞成怒的日本兵对要塞使用了尽其所能的报复手段,西炮台无可挽回地被毁掉了,这是近现代史上日寇第一次侵占营口。

日军认为,拿下营口就等于占据了军事要地,又掐住了东北地区的经济、交通命脉。因此,当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在营口辽河北岸的田庄台结束后,日本人达到了其战略目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