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白高岩于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上留念。
白高岩陪同老战士李德林向抗美援朝纪念塔献花。
白高岩与老战士王学臣合影。
白高岩与同学们分享寻访心得。
白高岩在鸭绿江断桥上向志愿者作介绍。
白高岩,是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的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今年21岁。作为中共预备党员、曾经的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兼旅游与文化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的他,始终将“为师生服务”的初心与“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紧密相连,一言一行皆彰显出当代青年的正气与担当。
从课本到现实
让历史“活”起来
“以前在课本里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只能靠想象,总觉得那段历史,少了点儿能触碰的温度。”谈及与抗美援朝精神的结缘,白高岩的目光中满是崇敬。直到2025年开展“‘烽火传承 青春寻迹’——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专项活动”的消息传来,心中那份对英烈的向往终于有了落地的契机——“能和健在的老战士面对面,听他们讲枪林弹雨中的真实经历,课本里的历史真正‘活’起来了。”
“这孩子打小就心善。”提及孩子的成长,白高岩妈妈的话语里充满欣慰。在她的记忆中,小学、初中,班级分餐的活儿,高岩总是主动揽下;同学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手帮忙。凭借这份热心、真诚,他曾获评“营口市美德少年”称号。高岩的学习成绩虽不是最拔尖的,却是师生称道的“小太阳”。
让人动容的,是高岩对家人的孝心。高中寒暑假,他总跟着妈妈一起照料瘫痪在床的姥爷,“给老人洗澡、喂饭,这些活儿他从不推脱。”白高岩妈妈说,同龄孩子大多不愿接触老年人,高岩却主动靠前,“他总说,‘姥姥、姥爷很辛苦,我多干点儿是应该的’,这话听着就暖心。”
就读于营口市上善高级中学期间,白高岩展现出对社团活动的热忱。他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兴趣与努力的加持下,凭借对无人机领域的钻研,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辽宁省选拔赛中斩获第一名,后代表我省在全国总决赛中一举拿下两个国家级二等奖。
白高岩的妈妈告诉记者:“步入大学后,从大一开始,高岩持续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多次前往站前区、西市区团委协助工作,获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大三寒假,在“‘烽火传承 青春寻迹’——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专项活动”出征式上,白高岩作为学生代表接过旗帜。“从接过旗帜的那一刻起,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发扬好。”事后,他这样跟妈妈分享内心的触动。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此前对历史材料研究不多的他,主动上网搜集资料、查阅数据,并经常向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温海波教授等请教,在一次次交流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实践能力。
为了平衡工作、学习与红色活动三者间的关系,白高岩养成了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待办事宜的习惯。课堂上,他专注听讲,绝不耽误学业;课余时间,则像“赶场”般奔赴各个岗位与寻访现场。在他看来,将红色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并非负担,而是“让青春更有激情的正能量”,更是身为辽东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跨越山河
为英雄“留声”
从辽宁营口到河南多地,从寒暑假的集中走访到在校期间的零星寻访,从2025年1月至今,白高岩参与学院寻访老战士专项活动团队累计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42位,最终,该团队依托对384位老战士的采访实例完成了课题研究。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感动。
据白高岩介绍,寻访前,团队师生要通过多方渠道,寻找到老战士的线索;再与家属反复沟通,确认老人身体状态与事迹细节;最后结合史料,设计访谈提纲。采访中,遇到老战士吐字不清、记忆有误、听力下降等问题,他们请其子女帮忙翻译、佐证,自始至终耐心倾听。后期整理时,他们熬夜逐帧核对视频,将老战士讲述的战争细节与现有史料进行反复比对,只为让每一份口述史都真实可信。
白高岩说,寻访老战士们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张连枝这位96岁的老英雄已处于身体欠佳、半失忆状态,“但一提到抗美援朝,老人立即恢复了记忆,腰板也挺直了,甚至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对老战士卢治平的寻访,白高岩是通过《营口日报》找到老人所在社区,又通过社区与其女儿取得联系的,在第一次被拒绝的情况下,白高岩通过乡情打动了卢治平的女儿,最后同意他对老人进行寻访。对老战士曲洪泉的寻访白高岩用了半年时间,与其家人进行反复沟通、联系,最后于寻访当天早5点出发,按时到达鲅鱼圈区后才得以实现。寻访中,白高岩深刻感受到:“那些峥嵘岁月,早已刻进老战士们的骨子里。”
杨玉峰当年在牙齿感染肿胀到眼睛几乎无法睁开的情况下仍坚守指挥岗位,14岁的医护兵黄福英在战场上勇救伤员,王学臣不顾敌人疯狂轰炸深夜送情报……每一位老战士的故事都像一颗火种,在白高岩心中点燃对“英雄”的全新认知,“他们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名字,而是会疼、会想家却更愿为家国而牺牲的活生生的人!”
2025年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长空之上,中国空军运-20专机使用“跨江50”呼号轰鸣划破天际,4架歼-20战斗机使用“凯旋”呼号列阵护航致敬,桃仙机场架起“水门”为英烈“接风洗尘”。作为学生代表,白高岩亲眼目睹礼兵托举着覆盖国旗的烈士遗骸棺椁缓缓走下飞机,那一刻,他秒懂了老战士们为什么会在寻访中“红着眼眶提起一个个战友的名字”——“英雄终于回家,既圆了老战士们的心愿,也让我们真切触摸到‘牺牲’的重量。”
“之前的崇敬藏在倾听里,现在的崇敬沉甸甸地落进心里。”白高岩说,这次接迎烈士遗骸的经历,让他对“抗美援朝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它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接英雄回家’的坚守,是后辈记得牺牲、守护家国的责任!”
以青春智慧
让精神“传得远”
依托扎实的寻访经历,白高岩于2025年3月牵头完成课题《“致敬英雄”:口述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基于384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采访实例》,荣获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课题研究中,团队创新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构建“采集—转化—传播”全链条育人模式,更开发“全国老兵记忆共享平台”,破解了样本覆盖不足、资源共享率低的难题。
“老战士们的坚强、勇敢、乐观,是当代青年最该接住的‘精神接力棒’。”在分析完海量采访数据后,白高岩提炼出老战士身上的共性品质,并将其与青年成长紧密结合:面对挫折时,想想雪地里的坚守便多了份韧劲儿;需要担当时,学学老战士“挺身而出”的果敢;陷入焦虑时,学学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的乐观。
荣誉,对白高岩而言,是认可更是责任。如今,团队的课题成果已转化为校园大屏幕的滚动视频,党日、团日的学习素材,学院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的“口述史展区”,更有学生听完故事后主动报名参军入伍。“研究不止是‘写报告’,更是‘做传承’。”白高岩说,他计划将384位老战士的采访全部数字化,制作出《老战士口述故事绘本》与短视频栏目,让红色记忆走进中小学校园、融入地方文旅场景。
电话采访中,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丹钰这样评价白高岩:“在校期间,他格外注重实际践行与精神传承。寒暑假期间,他都主动参与抗美援朝出征地寻访活动,即便活动存在不小的难度,他也始终全身心投入,挖掘人物故事时,更是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这份坚持,至今从未间断。他性情温和,善于沟通交流,充分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团队协作精神。”
2025年4月25日,白高岩从全校1.6万名学子中脱颖而出,获评辽东学院第十五届“十佳大学生”。
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分团委书记董雪对白高岩给予评价:“该同学综合素质十分突出。他主动担当、履职尽责,对待新闻采编、摄影记录、来访接待等工作,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事事尽心尽力,总能高效优质地完成各项任务,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与责任心;他兼顾学业与工作,学习成绩优异,多次斩获奖学金,真正做到了‘学工兼顾、双向出彩’。”
白高岩的同学王禹涵告诉记者:“他能力特别强。不管是文艺活动还是体育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而且会写文章,排版也很厉害。他乐于助人。不管是班级还是社团有相关需求,找他帮忙准没错,是大家都很认可的靠谱同学。在寻访老战士活动中,白高岩那份认真的态度特别打动人。”
以青春之名
赴“终身之约”
从高中赛场的意气风发到大学期间社会服务的脚踏实地,从最初的“听听故事”到如今将“传承红色精神”作为终身事业,白高岩的成长轨迹清晰而温暖——他用兴趣点亮青春,用责任定义成长,在每一段旅程中都留下了闪光的印记,也让“善良真诚”的初心,在时光里愈发坚定。
白高岩的成长轨迹,是红色精神浸润青年的生动写照。思想上,他从“知道历史”变成“读懂历史”;行动上,他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扛事”;能力上,他在“碰壁—调整”中学会共情沟通、团队协作,更练就了“不服输”的韧劲。
谈及未来,白高岩的规划清晰而坚定。他希望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同龄人跳出“被动接受”的惯性,让红色文化变成“身边的温度”“日常的行动”。
从寻访老战士的“记录者”,到接迎英烈的“见证者”,再到红色精神的“传播者”,白高岩用青春的脚步证明:英雄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更看到了抗美援朝精神在青春血脉中焕发的全新活力——这份活力,终将成为推动民族前行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孙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