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马喜荣在开班仪式上讲话。
马喜荣在给学员讲解拍摄技巧。
本报记者 赵 颖
在我市有一位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老党员——马喜荣。他从市运输有限公司退休后并未选择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是凭借对摄影的专长,投身公益教学,带领一大批中老年人走进光影的世界,开启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第二人生”。
网络讲堂启新程
马喜荣出生于1961年,中共党员。在职期间,他就热衷于文艺活动,经常为单位编导晚会。业余时间喜欢摄影、摄像,积累了丰富的视听制作经验。退休后,他并未停下脚步。2019年,他受聘于彩视官方辽宁彩友联谊会,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网友教授手机拍摄与剪辑技术。2022年,他被推选为彩视官方辽宁彩友联谊会会长,教学范围进一步扩大,学员覆盖全省。
“我发现身边很多同龄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生活缺乏色彩。”马喜荣说:“我就想,能不能用我所学所会,带大家玩起来、学起来,让晚年生活更有滋味。”正是这份初心,推动他走上了义务教学之路。
双轨教学成体系
马喜荣的教学并非“单打独斗”。近年来,他已组建起一支60余人的助教团队,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学网络。2025年,他负责的线下班级共有4个,包括“精英影视速成班”“银龄记者班”(分两期)以及与大石桥市群众老年大学合办的“彩视速成班”。
马喜荣的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与需求,从基础手机摄影、摄像到后期剪映编辑,再到生活花絮、新闻短片、专题片乃至大型晚会录制剪辑,涵盖广泛。他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群设计课程,让每位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镜头背后见真情
在马喜荣的学生中,不乏动人的学习故事。87岁的周姿娟是学员中年龄最长者。马喜荣发现她对拍摄有浓厚的兴趣,便教授适合她个人操作的微观拍摄、自拍等技巧,并常在课堂上展示她的作品,树立学习信心。周姿娟受到鼓励,风雨无阻坚持上课,后来还担任“明誉班主任”。她的家中也从冷清变得热闹,成了邻里共同学习的小课堂。
学员张艳已过耳顺之年,文化不高但勤奋好学。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常到马喜荣家中虚心请教。如今,她已能独立完成拍摄任务,常被演出团队争相邀请,乐此不疲地为老年人义务服务。
王连霞是马喜荣新一批学员中的佼佼者。她学习踏实,进步神速,如今已能代替老师在市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承担拍摄宣传工作。她开心地表示:“退休了还能为社会做点事,心里特别充实。”
陈书武夫妇则是“夫妻同学”的典范。原本热爱萨克斯的两人,自接触手机拍摄后便“上了瘾”,妻子甚至减少了打麻将的时间,夫妻二人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他们的朋友马静夫妇受其影响,也双双加入学习队伍。
传递快乐暖银龄
马喜荣说,他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教出了多少“技术能手”,而是看到学员们通过镜头找到了新的生活热情、社交圈子和自我价值。他的教学,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精神的滋养。
从单位领导到公益老师,从舞台幕后到网络屏前,马喜荣用一部手机、一颗热心,点亮了无数银龄朋友的退休生活。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拿起手机,记录美好,创作精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正如学员陈敏所说:“跟着马老师,我们不仅学会了拍视频,更找到了生活的光。”而这束光,正在照亮更多渴望精彩的晚年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