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特工朱枫血洒台湾 60年后遗骨终归故里

2025年10月31日

《沉默的荣耀》剧照。

2011年7月12日,朱枫烈士骨灰抵达宁波。

1949年朱枫离港赴台前所摄照片。

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烈士雕像。

最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

其中吴越饰演的中共地下情报人员朱枫,明知前路艰险,仍毅然接下谍报任务、最终光荣牺牲的故事,让观众们潸然泪下。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难掩激动地说:“真想抱抱她!吴越把奶奶演活了!”

“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奶奶,她就像从档案里走了出来,既亲切又心疼!”

朱枫,有“中国红色女特工”之称,是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巾帼英雄,民主革命时期最后一位女烈士。原本,出身名门的朱枫会和其他千金小姐一样相夫教子,闲适一生。她却走出闺阁绣楼,抱定一颗赤诚之心奔赴战场。

1949年,她为了祖国统一甘愿投入暗夜,行走刀锋,最终一去不回。更悲壮的是,她牺牲后,遗骸无人认领,被迫流落进阴暗潮湿的纳骨塔,直到60年后,才横渡海峡归葬故里。荣耀不该沉默,历史永不褪色。隔着岁月长河,当我们深情凝望朱枫在敌人“心脏”书写的忠诚二字时,就能读懂她用“小我”对“大我”的沉默守护。山记得她,海记得她,祖国人民不会忘记她!

国难当头,名门闺秀

为革命四处奔忙

1905年,朱枫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一户名门望族家庭,原名朱贻荫。师从书法家沙孟海后,她得到一个浸染着笔墨书香的新名“谌之”,取“诚然笃信,永远磊落”之意。后来,她在革命根据地被漫山遍野的红枫触动,便给自己取了化名“朱枫”。这个名字,是她对自己的期许,更见证了她从名门闺秀一路淬炼成革命战士的蜕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自小崇敬秋瑾的朱枫,不愿做亡国奴,和第一任丈夫——沈阳兵工炮厂上校总工程师陈绶卿离开东北,回到家乡镇海支持抗日。岂料,丈夫感染霍乱,不幸离世。孀居的朱枫没有消沉度日,她一边悉心照料女儿,一边接触进步人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枫在祖宅建立工艺传习所,教给生活无着落的人们一技之长,还收留了许多流亡的爱国青年,她还动员亲友成立“货担郎”小分队,走街串巷进行抗日宣传。战事紧张时,小分队又摇身一变成为救援队,奔走于各个医疗救助点之间。

1938年,朱枫与第二任丈夫朱晓光负责党内重要文化据点——新知书店的建设。得知书店运营困难后,她数次变卖家产和金石古画,所得善款全部慷慨捐助。一次,日寇的封锁导致印刷物资短缺,朱枫卖掉祖母留下的3克拉钻戒,换得3200块大洋,购置纸张油墨等物资,不惧艰辛亲自送至革命根据地。由于一次次毫无保留地捐赠个人资产,朱枫得到“红色钱柜”的美称。朱枫借着运营书店的便利,以传播进步思想为己任,潜移默化地引领读者接触进步书籍、接受革命理念。很多读者都说,在白色恐怖下,朱枫为自己送来一盏明灯。正当朱枫为出版事业东奔西走时,丈夫朱晓光却落入敌手,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朱枫临危不惧,扮做阔太太以探访亲友的名义三次勇闯上饶集中营,送去药品、食材和现金,并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为丈夫传递情报。正是这番胆大心细的操作,使得丈夫和被关押的新四军战士有药可医,有饭可吃,并在最后成功越狱。此后,朱枫开始从事隐蔽身份的工作,她时常穿着旗袍,梳着精致短发,以女商人的身份游走于上层社会。当时的很多情报都是她从麻将桌、饭局上获取的。由于表现优秀,朱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48年被派往香港。名义上从事商业贸易,实则负责护送在港的知名人士回归大陆,奔赴解放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战争的阴霾悄然散去。丈夫朱晓光成为上海市新华书店领导,女儿考入了上海华东医科大学,朱枫在港的工作也即将完结,为革命事业常年奔波于天南海北的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团聚了。谁曾想,一项特殊又艰巨的新任务摆在了朱枫面前——漂洋过海潜入台湾,搜集军事情报。

临危受命,化身女版

“余则成”血洒台湾

领导在安排任务时,有过犹豫。一方面,考虑到朱枫丈夫的身体情况,他积劳成疾,身患肺结核,很需要妻子的照料。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这项任务对于一个在隐蔽战线斗争方面没有太多经验的女性来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组织特意征求朱枫的意见,表示她完全有权利拒绝。但朱枫义无反顾地接下了任务。她深知自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任丈夫陈绶卿的女儿陈阿菊当时正在台湾生活,她可以打着探亲之名前往而不被怀疑。

“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这是战友们对朱枫一贯的高度评价。然而,又该如何向翘首盼望自己回家的丈夫和孩子解释呢?开国大典当天,朱枫写下对团聚的盼望:“几个月后,将以更愉快的心情相见,望安心等待着更愉快的晤聚。”

1949年11月27日,朱枫抵达台湾。她晚上借住在女儿陈阿菊家中,白天则化名“陈太太”,利用在杂货铺工作的身份与吴石联络接头。在白色恐怖下,一条条核心军事机密经由朱枫传递回国。毛泽东主席得知后,极大肯定了他们的功绩,表示“一定要记上一功”,还挥毫写下勉励的话语。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朱枫顺利完成任务,带着欣喜准备返回大陆,还给亲人捎去“将于月内返里”的便条。

不料意外发生,蔡孝乾叛变,致使不计其数的地下党员相继被捕,朱枫也陷入绝境。其实这已经不是朱枫第一次被捕了。早在1944年,朱枫就曾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折磨。这一次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朱枫依旧严守机密,甚至将金饰折断后忍着剧痛分4次吞下,以死明志。她就医留下的X光片,至今诉说着这位红色战士的铮铮傲骨。被抢救回来后,朱枫又遭到各种审讯以及游说,她依旧不为所动,连残忍的特务头子谷正文,都不禁对这位“党性坚强”的革命战士心生敬意。

1950年6月10日,台岛呜咽,血染海涛。一串刺耳的枪声从台北马场町刑场传来。吴石将军、吴石副官聂曦上校、陈宝仓中将英勇就义。随后,朱枫身中6枪,也倒在了血泊中,年仅45岁。临刑前,她高声喊出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如一把利剑划破阴霾的长空,留下金石之声,久久回响。

60载乡愁路

英烈终归故里

朱枫牺牲的消息传回大陆,病重的丈夫悲痛欲绝。他挣扎着起身,带着两个孩子在宿舍里为妻子举行悼念仪式,并请人画了一幅全家福,让一家四口在画中团聚。11岁的儿子朱明义愤填膺地挥舞着手臂说,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20岁的女儿默默将名字改为朱晓枫,以示对母亲最深沉的追念。在港的共产党人,也第一时间展开沉痛追悼。

7月,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特批朱枫同志为革命烈士。1951年,《革命烈士光荣证书》被送到朱枫家属手中。1990年,在邓颖超同志和罗长青同志的关怀下,朱枫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

然而,当年朱枫经历了什么?她的遗骨又在哪里?成了家人们内心深处无法触及的痛。别无他法,他们只能在南京东郊的一处山清水秀之地,用朱枫的衣物建立衣冠冢。直到2001年,朱晓枫无意间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中,发现母亲慷慨就义的照片。照片中,朱枫虽然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但步履从容,大义凛然。

看着母亲身上熟悉的碎花旗袍,想象着她英勇就义的画面,朱晓枫肝肠寸断,发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母亲的遗骨接回家。然而,寻找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顺利,甚至可以说困难重重。当年因担心朱枫的事件牵连自身,陈阿菊拒认领遗骨,任由当局处理。

几十年后,多亏一位爱心人士在无主纳骨塔内,无意间看到一个写着“朱湛文”名字的骨灰罐,才有了一丝线索。但因名字有误、安置错误等问题导致搜寻一度搁浅,经历诸多波折后才找到遗骨。

之后又要面对如何通过层层审批,将遗骨运回国内的问题。最终,2010年12月9日,经过两岸各界人士的齐心协力,朱枫烈士的遗骨被接回大陆。

2011年7月12日,遗骨由专机从北京八宝山接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现场,72岁的朱明双手捧着骨灰盒浑身颤抖:“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了!”他清楚地记得,母亲临去台湾前,曾摸着他的头许诺:“放心,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谁知,从此天人两隔。

81岁的女儿朱晓枫捧着母亲照片,泣不成声。她也不曾忘记,1946年,母亲将她送上开往苏北解放区的小船,临别前的挥手竟成了母女二人最后的道别。超过60年的漫长等待后,孩子们和母亲终于团聚了!在朱枫精神的影响下,后人们都非常优秀。朱明曾供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朱晓枫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医院工作,他们都秉承着母亲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在岗位上奋斗终身,两位老人现已离开人世。

朱晓枫的女儿徐云初是海军机关门诊部医师,女婿李扬在朱枫遗骨寻找和回归工作中肩负重任,功不可没。孙女朱容瑢虽从未和奶奶谋面,但家人们对朱枫精神的追忆与传承深深感染着她。她记得,每年端午节,爷爷朱晓光会整夜守着炉子煮一锅喷香的豆沙粽,那是奶奶最爱的味道。现如今,朱容瑢是南京大学创业导师,还是多个公益慈善基金会的理事,她不仅投身慈善教育事业,更长期致力于红色宣讲,立志将薪火代代相传,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隐秘而厚重的历史。

烈士血染新中华,枫叶红于二月花。

今年是朱枫烈士牺牲75周年,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

海峡很长,隔着一道海湾两岸难见,但回归之必然,乃万众所期盼。不论在硝烟弥漫的年代,还是在国泰民安的当下,对山河一统,万家团圆的渴盼,从未止息。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