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第02版:要闻
  • 营口大米:从“好丰景”到“好钱景”

    本报记者 肖友竹 张若涵

    汗水洒禾下,谷香飘万家。十月中下旬,全市92.85万亩秋粮收获已超六成,预计月底前可颗粒归仓。田间地头,机械轰鸣,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好丰景”;而在这丰收画卷的背后,更蕴藏着生态和谐、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好钱景”。

    万亩稻田连片如金,饱满的稻穗在秋阳下越发耀眼。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纵横驰骋,所过之处,稻穗尽数归仓。更引人注目的是稻田里肥美的河蟹穿梭其间,这得益于我市大力推广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 金穗翻浪“智”收忙

    本报记者 苏小桐 王 伦

    新闻特写

    金秋十月,大石桥市48.6万亩的稻田里翻滚着金黄稻浪,更呈现着智慧农业的新图景,这片土地正以机械化、科学化种植模式,捧出约3.5亿公斤收成,让“粮仓”更稳、米香更浓。

    走进大石桥市水源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循着预设路线在田间穿梭,收割、脱粒全流程一气呵成。机器轰鸣与稻穗轻响交织,勾勒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空气中满是颗粒归仓的喜悦。

  • 20.6万吨秋菜丰收上市 保障“菜篮子”

    本报讯 记者肖友竹 张若涵报道 10月20日是我市秋菜集中销售第一天。今年,我市大白菜、大葱、萝卜、胡萝卜等秋菜品种种植面积5.69万亩,预计总产量20.6万吨,其中大白菜种植面积4.38万亩,产量约16.32万吨,为市民“菜篮子”提供充足保障。

  • 营口热电集团今冬供暖准备就绪

    本报讯 记者邓宏伟报道 10月20日,随着最后一台换热站完成注水打压,营口热电集团2025至2026采暖季供暖准备工作全面收官,涌向万家的暖流蓄势待发。

    9月初开始,营口热电集团开始试水保压工作,“双节”假期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分批次完成居民小区注水试压,换热站打压、管网巡检、隐患消缺。

  • “衰弱”国槐迎来专家“会诊”

    本报记者 李 旭 高 松 夏 霖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为古树名木“撑腰”。

    在营口,承载着百年甚至千年文明记忆的古树名木散落于广袤大地。它们既是生态系统的枢纽,也是村落宗族的图腾。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营口寻树记”,去探访那些“有生命的文物”,解码“绿色国宝”如何走出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 “秋菜市”开市 主城区设10处销售点

    本报讯 记者张晶鑫报道 10月20日,我市的“秋菜市”开市。今年秋菜集中销售的时间为10月20日至11月9日,设置育新路(中华园小区一期大门以南,育新小区以北)、市河海农贸市场等10个秋菜集中销售点,方便市民集中采购,也为菜农提供便利。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各秋菜集中销售点投入执法人员和车辆,严格规范“秋菜市”销售秩序,严禁商户占用黑色路面、损坏花草绿地与道板,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叫卖。在主要街路两侧、校园周边、临街停车位及盲道等区域,禁止晾晒秋菜,持续做好服务保障,确保“秋菜市”运行规范有序。

  • 市关工委举办“锋火传承 与锋同行”主题活动

    本报讯 记者邓宏伟报道 日前,市关工委举办“锋火传承 与锋同行”——追寻雷锋在营口的足迹主题活动。

    在雷锋新兵连旧址,营口市学雷锋宣讲团团长讲述了雷锋如何克服困难、勤学苦练,最终在队列、投弹、射击等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

    营口市存志学校学生敖博钧说:“在火车站我仿佛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在新兵旧址我感受到他刻苦训练的决心。我要像他一样,从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热心帮助同学做起。”

  • 体验水稻收割 感受农耕文化

    本报讯 记者韩雅竹报道 日前,营口英才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旗堡村,开展水稻收割体验活动。

    活动中,水稻种植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水稻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溉等种植过程,并为学生演示水稻收割、稻谷晾晒等操作方法。

    在机械收割区,金黄的稻穗被快速收割、脱粒,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机械的高效与便捷。在田间实践环节,学生换上防滑靴、戴上手套走进稻田,在收割后的田垄间寻找遗漏的稻穗,体验颗粒归仓的喜悦。

  • 天气预报

  • 海洋预报

  • 农副产品零售价格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