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记者 赵 颖
9月16日,记者从营口市戏曲学校获悉,《梨园新蕾》少儿戏曲专场晚会即将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一号演播大厅上演。晚会汇聚5—18岁“梨园新苗”,以唱念做打展现京剧魅力,用青春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晚会打破单一年龄层表演局限,构建纵向覆盖幼儿园至大学毕业生,横向含文戏、武戏、戏曲舞蹈等多元表演形式,让晚会既富层次感,又具观赏性。不同年龄段演员将用扎实功底,诠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曲传承内涵。
9月9日,“中华杯”庆中秋迎国庆文艺演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圆满落幕。我市康姿百德星光合唱团从全国60多支优秀文艺团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声乐类金奖。
星光合唱团成员平均年龄65岁,最高年龄78岁。他们以无伴奏混声合唱《美丽的营口 可爱的家园》惊艳开场。这首由营口籍音乐老师厉铁作词、李锦宝作曲的原创作品,用纯人声生动描绘了家乡热情的温泉水、美丽的月牙湾、名扬中外的望儿山、高耸云天的楞严宝塔,展现了较高的合唱技艺。随后演绎的钢琴伴奏《万泉河水清又清》,以深情歌声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将家国情怀融入动人旋律。
9月开学季,西市区人民检察院以“开学季 护花时——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普法课堂”为主题,全面启动“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法治意识,构建坚实防线,严防有组织犯罪向校园渗透,为未成年人成长保驾护航。
活动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应对风险的法律武器;二是结合真实案例解读“法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让法律知识脱离抽象概念,贴近学生日常;三是搭建“检察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发力的校园安全防护网,从多维度抵御有组织犯罪渗透风险。
9月15日,站前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百姓问事日”活动走进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站前区多家单位负责人以“唠家常”方式倾听民声,聚焦急难愁盼,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活动中,居民反映的问题逐一得到回应:营口银行市府路支行道口拾荒老人滞留影响环境,市综合执法局承诺赴现场核实、协调帮扶并保障环境整洁;惠安里13号楼东墙墙皮鼓包开裂存隐患,街道办记录地址,将尽快勘查并制定维修方案;部分小区不文明养犬突出,派出所明确加大宣传巡查力度,督促规范养犬、处置违规行为。针对特殊管理问题,各部门也明确方向:烟花燃放致窗户受损且监控难锁定责任人,派出所与物业协商完善监控设施、加强宣传,协助居民依法定责;小区车库拟开快递驿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需核查规划与审批,严禁违规改变使用性质;中天尚品小区垃圾桶夜间外移遭投诉,环卫与物业将结合道路规划、居民密度重新调研选址。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9月15日清晨,随着一声“开镰啦——”大石桥市石佛镇北营村800多亩稻田里,农户们纷纷挥动镰刀,割下金秋第一把沉甸甸的水稻——大石桥市禾源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秋收“开镰礼”正式开启。
农户们脸上的笑意,让人想起旧时农耕场景:开镰前,先辈们总要先摘下几穗饱满的稻谷,祈愿“颗粒归仓 岁岁丰登”。在中华农耕文化里,开镰承载着“稻熟天下足”的民生期盼。如今,这古老的农耕仪式,正与营口现代农业的蓬勃图景交相辉映:60栋工厂化育秧大棚培育的壮苗、全程机械化的收割作业,让传统开镰有了新内涵——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粮”,营口农业的丰收底气愈发厚实。
日前,老边区老边街道开办的“银发学堂”老年大学正式开课。
秉持“老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老边街道依托基层党校资源,协同各社区党委合力打造银发学堂,把优质课程送到老年朋友家门口。
银发学堂的课程丰富多彩。健康养生课程包括八段锦、太极拳教学和健康管理知识讲座;智能应用课程涵盖智能手机使用、防诈骗知识等实用技能;生活技艺课程推出面点制作、插花艺术等;文化艺术课程包含硬笔书法、戏曲、舞蹈等多个领域;政策解读课程设置养老医保政策、法律常识答疑等内容。同时增设了志愿服务实践课,将校内所学与社区服务实践相结合。所有课程均免费向辖区老年人开放。